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08-18 10: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学习贯彻《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心得体会 自2019年《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长江经济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6篇

篇一: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贯彻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心得 体会

 自 2019 年《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启动以来,长江经济带席卷起一场环保风暴,让各地发展的思想愈加统一:碧波清流,是优势是财富;污泥浊水,是劣势是包袱。

  来自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见证了长江水质变好的趋势。截至 2019 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I-Ⅲ类)断面比例达到 91.7%,同比上升 4.2 个百分点;劣 V 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 1.2 个百分点至 0.6%。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效果初显。

  根据《行动计划》要求,到 2020 年底,长江流域水质优良的国控断面比例达到 85%以上,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国控断面比例低于 2%;长江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比例达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高于 97%。

  2020 年也是《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如何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的硕果保持下去,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还将如何发力?

  查

 尽管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但高负荷、高污染、高风险依然是横亘在长江大保护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围绕长江沿岸布局的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带来的污水排放,来自生活、船舶和农业农村等面源污染及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长江脆弱的生态环境。

  看不到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近两年,连续两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的问题让沿江省市大为触动。只有直面问题,攻克难点,才能实现长江大保护“质”的飞跃。问题在哪儿?一个字“查”。

  江苏自去年起,全面开展长江健康大普查大体检,切实找准病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环境安全。“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等技术,组织对沿江 8 市的入江排污口开展全面排查,初步掌握沿江污染分布状况。”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表示,江苏已经完成 58 个“千吨万人”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 265 个“千吨万人”以下乡镇农村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隐患排查,组织对 1975 家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开展“八查八改”核查和沿江 8 公里环境风险源排查。

  “从今年 3 月起,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开展为期 3 个月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集中排查整治,采取地方自查和省级暗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波告诉记者,由省厅领导带队,已对 15 个市

 (州)的集中排查整治情况开展了两轮暗查指导,共发现典型问题50 个,“全部纳入四川省自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治

  查出问题,还要有治理问题的态度和决心。

  “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实施长江沿线大治理。”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许恒秋表示,截至目前,安徽沿江 8 市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027 家,已完成整治 9869 家。2018 年和 2019 年国家两次警示片共披露的“38”个点位问题已完成整改 18 个,2019 年省专题片 8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 10 个,2019 年排查出 4 批“N”类的问题 1280个,已完成整改 1194 个。全省 44 家危化品搬迁企业任务,已完成32 家,有效解决了“化工锁江”问题。

  矛盾千变万化,如何因地制宜治理难题,考验着管理者的创新思路和协作能力。

  2020 年,随着成渝经济圈成为国家战略,借助这一契机,两地在流域综合防治上也即将展开深度合作。“川渝两地将共同开展联合整治,针对 81 条流域面积在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以跨界河流‘清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行动及跨界河流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整治行动为抓手,坚决打好打赢水污染防

 治攻坚战,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告诉记者。

  全覆盖、拉网式全面排查跨界河流,聚焦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四乱”突出问题,是本次“清四乱”专项行动的重点。两地立下军令状,8 月底前,“清四乱”专项行动要见到明显治理成效。

  “重庆将不断深化流域一体化治理。”余国东说,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深化两地跨境流域治理,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推进一体化治理模式,实现两地流域水生态环境共防、共治、共保。

  治理问题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江苏,为了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安排 4.86 亿元环保资金用于长江保护修复,对保护成效好的地区进行正向激励。建立长江保护修复项目库,已入库项目 367个,总投资约 2353 亿元。”王天琦介绍说,通过深化水环境“双向”补偿制度,完善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政策,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努力释放制度红利。

  “近段时间,江苏南京的江豚增加到 50 多头,太湖流域多年不见的‘吉祥三宝’ (即桃花水母、白鹭、地衣)也开始回归了。”对此,他感到十分欣慰。

  划

 立下规矩、划定红线。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完成战略环评,沿江各地生态环保部门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完善产业结构布局的作用,倒逼长江沿线各地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安徽省安庆市曙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转型的典型。

  曾经,其公司老厂区临近长江 1 公里范围内,年产值 6 亿元人民币。通过搬迁和产业升级,新厂区发展空间变大了、工艺变先进了,污染物排放更低了,同时年产值大幅增加,达 20 亿元人民币,是搬迁升级前的两倍多。“近年来,皖江地区通过抓问题整改,倒逼产业转型升级,2019 年皖江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282 家、占全省的 79.6%。”许恒秋说。

  作为经济强省的江苏,则从强化源头管控做文章。“我们完成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及‘三线一单’编制,确定环境管控单元 2592个,逐一明确差别化管控要求。”王天琦表示,江苏已划定 231 块生态红线区域,陆域面积约占沿江 8 市的 9.77%,会同有关部门安排生态补偿资金 15 亿元,引导各地守住生态“家底”、为发展“留白”。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如支持南京市建设沿江“最严生态环境管控区”,指导泰州市开展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努力为诊治“长江病”寻找更多良方。

 四川则积极推进流域立法,“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制定了立法计划和工作任务表,目前正在开展前期立法准备工作,拟于近期开展立法调研。”王波说。

  修

  江水奔流,不舍昼夜。

  尽管关停经营了 18 年的“小二黑”渔庄,现年 56 岁的“小二黑”依然眷恋着江水。当年生意最好的时刻,想要到“小二黑”的船上吃鱼,吃客往往要提前几天才能定到位置。

  现在,往日的喧嚣和嘈杂已随着重庆长江餐饮船舶污染整治远去,江面宽阔整洁,居民沐浴着江风习习,享受着水清岸洁的宁静致远。“小二黑”也是这漫步江边的一员,尽管上岸做起生意,但是“挣的不比以前少”,他咧开嘴笑着,“看着江面干干净净,我也高兴。”

  餐饮船舶整治是重庆落实长江大保护其中的一个缩影。还江于民,沿江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安徽,沿江城市全面实施长江岸线清理整顿和修复,大规模开展干流两岸绿化,加强自然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取缔拆除非法码头 1165 座,释放长江岸线 111 公里,其中港口岸线 36 公里。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多年来存在沿江码头林立的情况得到有效

 扭转,铜陵市 3.2 公里滨江公园和芜湖市“十里江湾”公园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马鞍山清理长江岸线 10 公里,建成薛家洼生态游园、滨江文化公园、陈家圩亲江绿道 10 公里生态岸线,改变了马鞍山多年来“临江不见江”的尴尬局面,薛家洼区域环境整治被多家媒体广泛报道,成为安徽省落实长江大保护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的一张重要“名片”。

  保护长江,法治保障的力量将更加强劲。

  “长江保护立法,能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妥善解决流域保护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谢德体在 2019 年 3 月的全国两会时,就提交了《关于长江保护立法的建议》。在共同的期盼中,2019 年 12 月,《长江保护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

  时刻一年后的今天,他告诉记者,“通过我的调研和走访,长江大保护的成效越来越明显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了。”

篇二: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1 页 共 6 页 学习解读长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必须高度重视执法成本问题

 长江保护法是我国针对长江流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的专门法律文件。长江保护法试图围绕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016 年 1 月)的基本原则展开思路,针对我国长江流域资源保护问题制定系统性的法律。这是我国地域立法或者河流立法的重大尝试。

 此前一些地方人大机关针对水库或者库区制定地方性法规。事实证明,这种为了保护水库或者特殊库区资源而制定专门法律文件的做法,有利于设置专业机构,有利于集中执法权力,有利于实现权责相统一。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空间。长江流域的保护,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国人民的福祉,因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文件十分必要。

 但必须指出的是,长达 6000 多公里的长江,流域范围之广,人口之多,超出人们的想象。如果长江保护法没有考

  第 2 页 共 6 页 虑到各方面的因素,那么,这部法律有可能会变成倡导性的法律,而不可能变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重要法律文件。

 长江保护法涉及河流保护,也涉及长江沿岸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因此,制定长江保护法必须考虑到与相关法律的配套衔接问题。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点水。而应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拾遗补缺,将我国现有法律文件有机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制度体系。

 长江保护法立足于长江大保护。但是,长江保护法与我国的防洪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电力法、电信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制度紧密相关,与我国矿产资源管理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密切相关,与我国工业农业产业宏观调控法律紧密相连,因此,长江保护法必须照顾到左邻右舍,方方面面,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长江保护法具有实践价值。

 正如一些常委会委员所指出的那样,长江保护法如何协调立法和执法资源,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长江流域相关地方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建立协作机制,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第 3 页 共 6 页

 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制定长江保护法,必须深入研究我国长江流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方面针对洪涝灾害制定完整的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江周期性的洪涝灾害,给长江沿岸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抗洪救灾,成为长江沿岸居民特别是中下游居民日常生活。如何确保长江安澜,人民过上稳定幸福的生活,这是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如果为了环境保护,而忽视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需要,那么,长江保护法执法成本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忽视了长江沿岸的发展问题,没有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划,解决长江沿岸居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那么,即使成立专门的执法机关,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江沿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已经对长江实行禁止捕捞制度,这就意味着数以万计渔民被迫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他们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如何在实行禁止捕捞制度的同时,为祖祖辈辈依赖长

  第 4 页 共 6 页 江生活的居民提供可靠生活生产和社会保障,这是需要立法者和地方政府认真考虑的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自觉选择。确保长江沿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中华民族沿着长江繁衍生息,已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当初为了修建三峡大坝,上百万长江居民被迫搬迁。长江三峡移民为了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现在看来,长江作为一个自然河道,必须有效利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当一些国家的学者反复鼓噪废除长江大坝的时候,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快速发展国家,能源短缺的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只有充分利用长江水利资源,生产清洁的电力,才能确保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江保护法不是让长江重新回到自然的状态,因为在任何情况下,长江都不可能回到原始自然

  第 5 页 共 6 页 状态。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长江滔滔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如果面对长江,只有哀叹,而没有利用的能力,那么,所谓长江保护,只不过是不思进取的借口而已。中国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开发长江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长江这个古老的河流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更大的贡献。

 长江保护法旨在保护长江资源,但是现在看来,如果忽视了发展,那么,保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保护长江资源必须有创新思维,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长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与长江和平相处的过程中,一方面真正保护长江资源,另一方面实现人类健康发展。

 我国沿着长江修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确保长江成为中国发展的黄金水道。保护长江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为了还原长江的自然面貌,而忽视了发展的需要。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发展和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果长江保护法的颁布实施,导致长江沿岸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那么,长江沿岸的城市将会失去活力,长江沿岸经济发展将会面临

  第 6 页 共 6 页 巨大的困难。制定长江保护法,必须有辩证的思维,系统总结我国防洪、水利、电力、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充分吸取现有法律规范精神的基础之上,制定完善的长江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篇三: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陕西考察调研 重要讲话精神 抓好生态 保护 心得 体会

 2020 年 4 月 2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位于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从今往后,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就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环保生态问题作出六次批示指示,要求“务必高度重视,以坚决的态度予以整治,以实际行动遏止此类破坏生态文明的问题蔓延扩散”“对此类问题,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放手”“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唯有进一步深化文明体制改革,补足生态文明建设短板,加快提升环境质量,才能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境界。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的发展需要资源和能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与

 发展必须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前提,“生态保护”观念的深入和发展也将带动生物、材料、能源、电子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拓展科技和经济发展空间。这就必须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出发,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定不移共筑生态文明。我们要深化建立生态文明体制,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牵住“牛鼻子”,建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补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切实答好红利共享的民生答卷。“民生是最大的政治”,绿色就是最大财富。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就要让绿色惠民成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增长点。近年来,靠着清丽的山水,一些地方就迎来了众多游客。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农家乐,更是红红火火。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老百姓世世代代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了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不仅让老百姓获得一片“净土”,还增强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享受了改革的发展“红利”。应抓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下好生态高质量发展“一盘棋”,补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人民群众“盼环保”“求生态”,对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日益增强是个人的“安居梦”,“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方能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一己之力”。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收

 官之年又遭遇防疫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必须树立正确发展思路,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长远而言,只有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以实现,才能为伟大的复兴梦厚积薄发,贡献智慧和力量。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防疫期间,“绿码”成了必备通行证,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生态保护好,才能拥有最“货真价实”的“通行证”,各地各部门必须坚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境界,生态建设好才是永不变色的“绿码”。

篇四: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通过 《长江保护法》 感悟心得

 2016 年 1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从“大开发”转向“大保护”指明了方向、划定了禁区。在这次座谈会召开 5 周年前夕,一部旨在保护长江生态、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江保护法,于 2020 年 12 月 26 日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以全票赞成的结果通过,这是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5 周年的最好纪念。

  厉行法治是对长江经济带的最好保护。首先通过立法引领长江经济带树立“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固化相关措施,为自然生态的恢复留出必要的时间空间;其次通过执法和司法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各项措施加以落实,真正做到从流域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统筹考虑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需求,促进长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通过法律的宣传,强化国家意志和全民行动,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在法治体系中,立良法是前提。长江保护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流域性立法,面临着诸多难题:既要解决长江保护管理体制中“九龙治水”的顽疾,也要破解生态系统的“无鱼”困局,以防止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让长江恢复元气……协调好长江流域这

 个横跨中国东西部、承载中国经济总量近半的复合系统中各种利益关系,是这部立法的主要任务。

  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焦点问题,设置了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加大处罚力度、提升威慑力等规定,以国家意志形式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立下了严格规矩,既彰显了以法治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明确了长江流域法律属性,划定了其空间边界。长江保护法适用于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长江流域其他 8 省市相关县级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各种生产生活和开发建设活动。同时,长江保护法也明确了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原则,锚定了保护目标,针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破坏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设置专章实施更高标准的保护。

  长江保护法明确了长江流域管理事权配置,为涉及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个地方的长江保护工作进行了体制创新,规定国家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统一指导、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长江保护工作。长江保护法确定了长江流域生态管控标准,设置“规划与管控”“绿色发展”专章,推动绿色发展。长江保护法以责任为导向,明确长江流域保护法律责任,界定不同主体的法律义务和违法后果,专门设置“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两章,强化考核评价与监督,提高违法成本。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长江保护法将于 202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我们期待这样一部为长江大保护奠定法治基础的良法,能够通过全面准确的施行实现善治。

篇五:长江大保护心得体会

生态环境保护心得体会范文 5 篇 篇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1】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出版发行,要学好用好这部重要著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其中,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实践遵循和前进动力。

 一是必须立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是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

 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2】

 】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严重破坏地球母亲:使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毁灭;给人类造成危害,如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下降、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她是我们美丽家园,当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为了地球母亲和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保护环境。“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烈的呼声!

 怎样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呢?首先我们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大力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理念。将绿色文明当成是人与自然相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将这一文明成为每个成员的共同认知。从而自觉传播、实践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的绿色文明理念。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在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炭生活的理念,节能减排,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保护生态环境,未来的地球家园,一定会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

 怎样低炭生活呢?其实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例如平时我们出行时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能减少碳排量;不用一次性木筷,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每张纸都双面打印能减少森林

 的损耗;脏衣服用手洗,能节省水电;随手关灯,少用空调,节电及减少氟利昂的使用;植树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单,排多少,吸多少;绿化不仅是去郊区种树,在家种些花草一样可以;不乱丢弃废电池,使用节能灯泡等。生活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做到低碳减排的小细节。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3】

 】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子孙。原来的她被人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折磨她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地球不受到污染。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在一次次灾难的提醒下,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

 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珍惜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4】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和阐述。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为我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张家口地区现在正在进行 2022 年冬奥会的建设筹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 年初视察崇礼区时,对崇礼的生态建设就十分关注,要求每项规划都要体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不要贪大求全、乱铺摊子,现在冬奥赛场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而且各项建设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张家口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都在以冬奥会地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美丽张家口而奋斗。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心得体会【5】

 】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

 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

 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

推荐访问:长江 心得体会 保护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xindetihui/13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