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事迹材料 >

最新巴特尔事迹分享会,廷巴特心得体会(九篇)

时间:2023-06-25 13:15:05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巴特尔事迹分享会廷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巴特尔事迹分享会,廷巴特心得体会(九篇),供大家参考。

最新巴特尔事迹分享会,廷巴特心得体会(九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一

6月29日上午,“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身着一袭蓝色蒙古族长袍的,正是被称为“草原之子”的廷·巴特尔。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扎根牧区,在近50年的时间里,凭着“让牧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牧民”,无论获得多少荣誉,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是我的职业荣耀”。

从19岁起,廷·巴特尔就扎根在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那里是一片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草原,地处有着“黄色野马”之称的浑善达克沙地西北部。

上世纪80年代,针对萨如拉图雅嘎查过牧、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问题,廷·巴特尔提出“围封轮牧”。

1986年,廷·巴特尔卖掉自家的60只羊,圈起300多亩草场休养生息。第二年,300多亩草场打了九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牧民们亲眼看到了“围封轮牧”的好处,纷纷进行封育和划区轮牧。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针对当地的生态问题,提出了“蹄腿理论”,倡导牧民少养羊、多养牛,并引进西门塔尔优质乳肉兼用牛与本地牛杂交,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嘎查党支部扶持的20多户贫困牧民现在已全部脱贫。

近50年的时间,廷·巴特尔扎根牧区,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探索出既保护草原生态、又让牧民增收的路子,把生态“从白色变回绿色”。同时,也将萨如拉图雅这个“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二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__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从“嘎查书记”到“廷·巴特尔大讲堂” 他无私奉献,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

20__年,为了让自己的好经验更多地惠及牧民群众,廷·巴特尔提议并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几十年中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牧民增收经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20__年,他从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十九大精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现场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在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慕名来学习的有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学习参观团。20__年在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访牧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典范。

他扎根牧区47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草美了、树高了,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千里草原续写!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三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廷·巴特尔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走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进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茹拉图亚草原,时为1974年。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首先是蒙语,不会蒙语,就没法儿和牧民进行交流与沟通;然后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凡是牧区生产、生活中所需得知识和技能,廷·巴特尔基本掌握了。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是事实却让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楞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他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却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们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

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

1986年,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做出惊人之举,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用卖羊钱买回网护栏,圈起300多亩草场,一年后的实际效果更是让牧民感到震惊。廷·巴特尔围封的300亩草场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廷·巴特尔家出栏一头牛收入1200元,别人家两头牛才卖1000元,这鲜明的对比使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在廷·巴特尔的悉心指导下,牧民们实实在在地落实着保护和建设草原,出现了轮牧区、休牧区。廷·巴特尔把自己的草场细化为8个区,两个禁牧区,一个种植青贮区,一个种树种草区,另外4个是春、夏、秋、冬轮牧区。

20__年7月,锡盟盟委、行署在全盟范围内提出“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围封转移战略时,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草场都进行了封育和划区轮牧,牧民建网围栏的面积达30万亩,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设养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500元飚升到现在的3600元。“围封轮牧”对恢复草原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畜不平衡的问题。

廷·巴特尔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蹄腿理论”再次给牧民以启发:养一头牛只有4条腿,5只羊却有20只蹄子。很显然,5只羊对草原的破坏远远大于超过一头牛,养一头牛所付出的辛苦要比养5只羊付出的辛苦少的多,既保护了草原,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20__年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身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牧民。萨如拉图亚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廷·巴特尔给嘎查的干部立下几条牢不可破的规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不能动用集体畜群;不出钱为干部购买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费。

20__年,阿巴嘎旗经营管理站对嘎查账目进行清查核资时发现,20__年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一笔招待费,也没有一笔汽油条子下账,怀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账目没查出一笔招待费。事实告诉我们,廷·巴特尔是一个廉洁的党支部书记,身体立行、严以律已,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带出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

萨如拉图亚译成汉语是月光,廷·巴特尔带领83户牧民通过28年的努力和奋斗,使萨如拉图亚嘎查的天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使生活在这“月光”里的人们富裕了,文明了。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四

12万公里家访路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五

2月6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给予张定宇和张继先同志记大功奖励的决定》。

其中,张继先是湖北省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的人。

张继先,女,现年54岁,1989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湖北省、武汉市委员,湖北省职业病尘肺病鉴定专家,现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内科党支部书记。张继先同志以超强的专业敏感意识,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第一个为疫情防控工作拉响警报,是医院救治一线的“带头人”,始终不渝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根据官方消息,张继先是在20__年12月27日把相关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张继先是如何发现的?

20__年12月26日上午,张继先在专家门诊时,接诊了家住医院附近小区的老两口。两位老人因发烧、咳嗽就医,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

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其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显示肺上也有特殊表现。

同日,还有一位华南海鲜市场商户,存在同样的发烧、咳嗽和肺部表现。张继先凭着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给这些病人做了多项流感相关检查,结果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

27日,她及时把四人的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医院迅速上报江汉区疾控中心。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在20__年“非典”疫情防治中,作为江汉区专家组成员,每天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的张继先,凭着一个医生的责任和对传染病疫情的高度敏感,她感到“这里有问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我从那个时候(20__年)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

她提到,“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去年12月28日、29日,门诊又陆续收治3位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前后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

张继先立即又向医院报告。

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对7个病例逐一讨论,追问到还有两例类似患者,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治疗,也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医院高度重视,立即上报。

据《长江日报》报道,各方信源均证实是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在1月29日接受采访时,张继先还曾在病房大哭。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

20__年1月1日市场被查封

2月4日下午5时,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张继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董倩采访。

你是怎么敏感地发现疫情的?你现在几点上班几点下班,有没有休息……一个一个问题问下来,张继先一一作答。

自疫情发生以来,张继先没有休息,也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开始还能住在家里,后来就住到了医院旁边的宾馆,一来方便与家人隔离,二来科室有事可以及时赶到医院。

“你为什么要在网上买工作服,不让医院配发?”最后董倩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张继先回答,如果医院配发的话需要订做,而网上买能够很快到货。

今天下午,张继先又接受了“战疫情”特别报道主持人董倩的专访。

张继先说,在她来之前,她所在的医院有18位患者出院,这18位患者全部是在20__年12月11日左右开始入院治疗的,入院时的病情都是中度到重度。

在被问及是如何发现华南海鲜市场是疫情的源头时,张继先说,医生在填写病例时发现,共同点都是去过华南海鲜市场。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六

这几天,时尚圈突然被一个叫王德顺的花样爷爷刷屏了。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一场以“东北大棉袄”为设计元素的时装发布会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登上t台,赤裸上身引发轰动,一起时尚圈刮起东方花样爷爷的旋风。自己点开一看,什么叫热腾腾的劲浪!简直是仙风道骨,直接秒杀小鲜肉。老爷子不摆酷,不装高冷,从t台热烘烘地走来,率性,健康,穿着大棉裤和千层底黑布鞋演绎过去的恋情,从内涵上又再次让小鲜肉们望尘莫及。

确实,这位79岁的老爷子哪里和“老”沾边嘛!这个老不是说看不出年龄,一定的年龄,皱纹和暗沉不可避免,已经写在脸上。但是他的表演和他的活法,他的人生状态,真的完全没有精神衰老的迹象。

但是,更多尚未老的老人,随着岁月的增长,生活的压力,很早地“放弃”了自己。比如我们这代中年人的父母,其实就是像王德顺一样年纪或者年纪更大一些老年人。让这个年纪的老年女性穿细高跟,哪怕她们想试,也怕别人会笑话,不怕摔跤吗?还有,如果不花绝大部分精力忙着儿孙的事情,就显得不务正业,不那么贤良。而另外一方面,过多的付出和关注又让老人习惯心理上依赖儿女,而儿女这边呢,又感到被亏欠绑架,搞得两代人皆不自在。

其实,王德顺中年非常不顺。1985年,49岁的王德顺和妻子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家乡,成为最早的“北漂”一族。多年来,王德顺以家庭哑剧团的形式进行巡回演出,走遍了中国、走遍了欧洲,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吉卜赛”。吉卜赛是什么?就是不管流浪何处,无论在任何苦难中,都可以用一百种乐器、一百种腔调、一百种体姿呈现出欢乐的歌舞,其中所体现的都是无往不靡的乐观主义。几十年,他演了无数部电视电影的配角,不是这次t台秀,估计很少有人知道王德顺这个名字吧?现在他和家人都签约了遗体捐献。他说他的身体活着为“艺”用人体,死后为“医”用人体,一点没糟蹋。

这些都是王德顺岁月积累的豁达乐观和精神气。人在老年的时候,也许体力不及年轻人,但经验是财富和宝藏;也许记忆力不及年轻人,但智慧却无可比及。年轻时,历经了沧桑和困苦,但是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这就是那场秀,王德顺展示的他,保持的实力和他独特的魅力。

老人的天地其实可以很宽广,为什么王德顺会成为热捧的对象?其实现在的年轻人中年人不仅仅希望老年人能活出这个格局,这个范儿;更有,其实是对自己的鼓励,希望那也是将来的我们自己。希望我们这代人会优雅地老去,会摆脱父辈、祖辈年老时沉重局促的影子,而像王德顺这样的老人一样,去健身,去学习,去展示自己,活出每一个年龄的精彩。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七

陈莹丽老师展现了人民教师崇高的思想境界,不愧是我市新时期普通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全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和体会。

一、爱岗敬业、勤奋拼搏

陈莹丽老师今年26岁,花季般的年龄,对未来的理想和希望在她那年轻的心中涌动着,她用青春的琴弦弹奏着动人的音符。据她的同事介绍,“自 2019 年毕业以来,陈莹丽老师先后在乐清市公立寄宿学校代课、2019年9月通过考试招聘,分配到乐清市大荆镇镇安学校工作。上学期担任七一(1)班主任兼任七九年级社会与历史老师,本学期因另一位社会与历史老师产假(我校只有二位社政老师),初中三个级段的社政课全担在了陈老师肩上,她毫无怨言地接任。去年下半年,陈老师所教的初一社政期末质量抽测在大荆学区排名第二……她全身心投入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追求上进。在病因确诊后,还请求其父亲接至学校,坚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来回120多公里。她一边工作,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不但没有被困难打倒,更是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工作。”她这种爱岗敬业、勤奋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想自己,1985年初中毕业的我当上了代课教师,由于我坚持不断函授学习和实践研究,先后获得中师、大专和本科文凭,1996年转为公办教师,如今也从一位初涉教坛的毛毛丫头成长为苍南县龙港镇新城二小的校长助理兼校办主任,还兼任四(1)语文教学,担任班主任工作,始终践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道德操守,与教师同甘共苦,共同进步,从不迟到、早退,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晚,站立校门口迎接教师和学生,放学默送他们回家。以自己坦诚的待人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全体师生做出了表率。但跟陈莹丽老师相比,在学历经历上我没有她的高大上,在敬业精神方面我还远远达不到她那短短3年教龄的“爱岗敬业、勤奋拼搏”的崇高境界。

二、无私奉献、大爱无痕

根据陈老师的事迹报道,“3月24日,陈莹丽老师因为一直低烧不退,在同事的劝说下回家,第二天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去乐清、上海检查,她被检查出肝癌晚期(当时跟学校说只是腹部有阴影)。生命已是倒计时了,家人瞒着她,聪慧的她瞒着家人,瞒着我们,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可心里放不下初三的孩子,她又回到了学生当中,走上她熟悉的讲台……。家人劝告她别累着身子,她说,只有在学校,和学生在一起,和同事在一起,她才觉得快乐!她这一行动,证明了一个90后对这份教育工作的执着与坚守,以校为家、关爱学生,永远把孩子当做平等的生命给予尊重。她的这份坚强,对学生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和责任铸造师魂,把全部爱心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读了这段事迹后,我对陈老师心系学生,牵肠挂肚,无私奉献,大爱无痕,深有同感。

2019年7月27日,我的爱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在一次活动中突发脑溢血,虽然手术成功,但至今昏迷不醒,已确诊为植物人。亲恩情重难连理,不怨造化作弄人,但是我永远记住我还是一名人民教师,我情系爱人,更心系学生,我只有加倍辛勤工作,为我的学生快乐成长和我崇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才能圆我爱人教书育人的美好夙愿。当年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无法承受,再加上面临着经济的困难,精神上的压力,使我真的是走投无路,曾经想放弃教师的职业去一心一意陪伴爱人,后来想起我和爱人曾经的誓言——我们共同做优秀的人民教师。五年来,我的家庭背负着昂贵的医药费,原本清贫的生活雪上加霜,就在爱人与教育事业两难抉择时,最后考虑两者兼顾,也愿意加倍付出,因为我爱自己的工作,爱我的学生,爱我的爱人。我家是一个拥有6位教师的教育之家,公公、婆婆、小叔子、小姑子等都是人民教师,在他们的劝说下,我从痛不欲生中走出来,夙夜在公,忘我工作,用真心、真情和爱心培养下一代,以使我和爱人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目前,周一至周五,我的爱人由婆婆和保姆照顾,而我努力工作,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周末去医院照顾老公,长此以往着实让人牵肠挂肚,但我无怨无悔,努力坚守着。

三、勇于探索、知行合一

陈莹丽老师教科研意识强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2019学年第一学期,陈老师带领学生走访了两三趟仙溪南閤牌坊群,精心指导和修改学生的小论文。最终,《探访乐清南閤牌坊群》获得了温州市历史与社会学科小论文比赛二等奖。平时,陈老师积极参与学校师徒挂钩学习活动。指导她的朱海燕老师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她非常用心、好学,功课这么多,还坚持每周二来听课。课后是中午11:35,留她吃饭,一回都不留,只说还有午休,学生在等着她。”朱海燕老师的简短评语道出了陈莹丽老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渴望、对学生的无私关爱和对教科研工作的那份矜持,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她这种“勇于探索、知行合一”的专业精神。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我对这次学习的真切体会,也是我的庄严承诺。在教育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只有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工作上遇到难题,我一定要虚心地向同行和领导请教,汲取知识的营养和宝贵的管理经验。在工作之余尽力挤出时间学习,让阅读、思考和研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如今,陈莹丽老师虽离我们远去了,可她那种“爱岗敬业、勤奋拼搏,无私奉献、大爱无痕,勇于探索、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前进。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八

“最艰难的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

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此次武汉抗疫,在生物安全领域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

1月26日,陈薇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率领团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

核酸检测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抵达武汉后,陈薇带领专家组仅用一天即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为加快推进科研与临床有效融合,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展开研究,快速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精准诊断临床患者感染类型,率先在火神山医院等3家医院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武汉,陈薇率领团队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

这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闪光时刻——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谈及疫苗研发,陈薇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成功进入临床试验,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大国形象、大国担当的体现,更是对人类的贡献。”

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是陈薇的梦想。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一直在为此积极建言、大声呼吁。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这是陈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面对已知和未知,她带领团队时刻枕戈待旦,不断超越自己……

采访手记

在陈薇看来,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如果能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个人价值就会成倍放大。在数十年如一日为国奉献、为民解难中,陈薇和战友们竭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倍放大自己的价值。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

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篇九

徐前凯,男,汉族,中共党员,1987年12月出生,20__年12月入伍,重庆荣昌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车站值班员。

他18岁参军,曾在洪水中救起放牛娃,在寒冬跳进淤泥里加固连队的鱼塘。退伍后,分配到遵义车务段,后调入重庆车务段,先后6次获段岗位技术比武第一、第二名,多次荣获段“安全生产标兵”“先进生产者”称号。

20__年7月6日15时49分,他跳火车救下一名穿行铁路的68岁孤寡老人,自己的右腿被火车碾断,导致膝盖以上高位截肢,其胸怀善良之心,勇行扶危之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荣获“最美铁路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新时代·铁路榜样”等称号 。

徐前凯同志在横穿铁路老人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用热血奏响了一曲英雄凯歌。

他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媒体报道后,瞬间刷爆网络,引发无数网友的感动与敬佩。

徐前凯刚入伍时,身体瘦弱,体能较差,但他没有气馁,拼命“开小灶”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5公里武装越野,他给双腿加绑沙袋还要多跑几公里;单双杠手臂力量不足,他举哑铃、做俯卧撑直到汗水滴湿整张报纸;手榴弹投不远投不准,他把背包绳一头栓树上一头绑手上来回挥动练爆发力、练“瞄准”,以致手掌脱皮见血。

不到半年,他的体能科目全部达优,长跑、器械测试还经常进入“前三甲”。

20__年5月的一个暴雨天,徐前凯巡逻返回途中发现一个放牛娃被困在河中央。他毫不犹豫地纵身跳下水,救下随时可能被洪水吞没的放牛娃。

当得知放牛娃刚上小学二年级,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爷爷相依为命时,他掏出身上仅有的160元钱,后来每月发津贴都会拿出一部分钱给他们爷儿俩送去。

两年军旅历练是徐前凯人生宝贵的课堂,得到了意志的磨炼、党性的锤炼,他凭着过硬的素质与高尚的人品,不仅入了党,还被评选为“优秀士兵”。

20__年感动中国人物徐前凯事迹学习个人感想感悟5篇范文(五)

20__年7月6日15时22分,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车务段荣昌站值班员徐前凯等人开始调车作业。

15时49分,当机车推进车列运行至车站联络线293公里580米处时,意外发生了。

正在作业的徐前凯看到,在列车前方10多米远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位老婆婆。

徐前凯的第一反应是按下停车按钮,竭力呼叫停车,用力地吹响口笛提醒。列车以大约10公里的时速行驶,即使按下刹车键,依然会继续滑行约50米才停下。

“让开,让开,快点让开,撞上来了!”吐出口笛,徐前凯大声吼道。

耳背的老婆婆依然愣在轨道中间。

10米、8米、6米……

容不得多想,来不及犹豫,说时迟、那时快,徐前凯大吼一声,纵身一跳,飞奔救人。

由于距离太近,救人过程中,徐前凯右腿在侧身旋转用力时进入钢轨,火车车轮无情地从他的右腿上轧过。

“那个穿工装的小伙子从火车上跳下来,跑过去拉老婆婆,第一次没拉动,第二次又上去才把她推出来,结果自己就没跑脱,火车从他腿上轧过去。”现场目击者、村民吴开华说,“其实他是可以躲开的,但还是选择了再次救人。”

老婆婆得救了,徐前凯的右腿却被轧断了。

“看到那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啊,人在一边,腿在一边,但他还在关心老婆婆受伤了没有。”荣昌站站长李毅回忆当时情景的时候,眼眶湿润。

唐俊是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外科医师,参与了徐前凯前期抢救以及截肢手术的全过程。

“我们乘120救护车赶到时,天上飘着雨,现场情况比较复杂。”唐俊介绍,徐前凯整个身子趴在钢轨边的地上,右下肢已缺失,钢轨的碎石子上有很多血迹,一位老婆婆瘫坐一旁。

初步诊断显示,徐前凯因失血过多处于失血性休克状态。“再晚点后果不堪设想。”唐俊和同事一边紧张地抢救,一边通知当地血站紧急送血。

“患者徐前凯伤肢离断,残端毁损严重,无再植条件,经上报院领导后,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截肢手术治疗。”截肢手术主刀医生黄绍栖说。

最终,手术3个多小时,输血1600毫升,才使徐前凯转危为安。

徐前凯奋不顾身救人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山城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市民和网友希望给他募捐,还有爱心企业发起了专项资助,但均被徐前凯及家人婉拒。其实,徐前凯家的经济条件非常一般,父亲退休金每月3000元多一点,母亲的才20__元出头。

徐前凯的父亲徐荣贵说:“我儿子救人是因为他认为这件事该做,不是为了别人的捐赠,更不是希望以此来获得什么回报。”

网友“悦来越好”留言称赞徐前凯:“用一条腿去换取一个人的生命,他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眼泪止不住落下,他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 铁 路 的 骄傲!”

推荐访问:巴特 心得体会 事迹 最新巴特尔事迹分享会 廷巴特心得体会(九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shijicailiao/4684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