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高劳动报酬

时间:2022-09-12 11:00:1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提高劳动报酬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但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却长期存在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政府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等问题,再加上我国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高劳动报酬,供大家参考。

提高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但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却长期存在过度依赖对外贸易、 政府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等问题, 再加上我国劳动报酬的长期偏低且在 GDP 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致使扩大内需乏力, 为此, 有必要建立有助于劳动报酬稳步提高的工资制度, 改变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发展; 劳动报酬; 工资制度。

  2012 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提出了今年的 9 项主要任务,首先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解决我国目 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

  一、 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暴露, 特别是 2008 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

 响波及到中国, 长期积累的矛盾更加明显, 主要是表现在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大批企业倒闭, 工人失业。

 自 2009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逐步缓慢企稳回升, 但似乎好景不长, 201 1 年的欧债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致使 2012 年的经济状况预期不容乐观。

 纵观金融危机从爆发至今, 为什么脱困曙光总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 但最终却不能真正走出困境, 虽然原因众多, 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过度依赖对外贸易、 政府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等问题, 应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1.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 不利于走出我国经济发展。

  较大程度受制于国际市场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对外贸易, 扩大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 30 年多来, 我国出口年均增长 18.1%, 比经济增长快 8.3 个百分点;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 年来, 我国出口年均增长 28%, 比经济增长快一倍以上? 。

 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从 2000年的 39.6%, 上升到 2006 年的 66.9%。

 然而, 也正是在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下, 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中国形成了无论是产业结构、 商品品牌、 营销策略乃至技术都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增长速度较快, 同美国、 日 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

 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 传统的由发展中国家生产、 发达国家消费的商品货币循环被打断,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因为国际订单的减少, 外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 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8 年下降到 59.8%,

 2009 年更下降到 44.2%, 2010 年受国际经济企稳回升的影响, 该比例又回升到了 50.3%口 J。

 以上数据既反映了外贸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制于国际市场。

 在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之时, 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 甚至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

 要使我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迅速走出谷底, 单纯靠外需依赖型发展模式, 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尽快好转, 显然是被动的, 而且从目 前看也是不切实际的。

 为此必须转向重视内需的发展模式, 以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部分,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2.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 影响我国内需持续稳定的扩大。

  消费、 投资和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反观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足。

 在经济发展正常时期, 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从 2000 年到 2006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从 33.2%增加到 52.2%, 平均年增长 3.17%。

 当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时, 政府更是投入 4 万亿, 从 2008 年到 2010 年, 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分别为 57.5%、 66%和 69.3%,增长速度超过了 2000--2006 年的平均水平, 可以说中国经济率先表现出复苏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

 而反观居民消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从 2000 年的 46.2%下降到 2006 年的 38%, 而

 在更需要扩大内需来抵御危机的 2008—2010 年,这一比例反而下降为 35.2%、 35.5%和 33.2%。

 见表 1:

  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7, 中国统计年鉴 2009, 中国统计年鉴 2010, 居民消费占 GDP 比例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1》公布的各年度居民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所得, 相关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 2011》 第 44、 62 页。

  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导致扩大内需的目 标难以实现, 因为投资只是中间需求, 消费才是最终需求, 如果居民消费率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 就会出现国内市场规模受限,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现象, 由此将严重制约内需的扩大, 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度地依赖外需, 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危机, 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 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扩大国内市场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远之计。

 但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增加其有效需求, 而我国劳动力市场格局却是依赖廉价劳动力形成的“市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 导致劳动报酬长期处于低水平并增长缓慢,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多数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 从而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劳动报酬偏低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提高劳动报酬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实现消费、 投资和出口的均衡发展, 已经刻不容缓。

 因为中国目 前要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和 实 现 社会经 济的 可 持续 发展 仍 面 临 相 当 严 峻的 形势。

  1.劳动报酬偏低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现之一, 是劳动报酬偏低

 并且其在 GDP 的比重不断下降, 制约了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根据计算,1996~ 2008年,劳动报酬占 GDP份额从53.39%下降到 38.75%,下降了近 14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资本报酬占 GDP比重却节节上扬, 从 1996 年的 20%提高到 2008 年的 35.8%旧 o。劳动报酬占 GDP份额下降导致最终消费对 GDP拉动力的降低,200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 GDP 拉动为 5.5 个百分点, 2008 年下降到 4.2,2010 年更降到 3.8 个百分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 相对于危机前的 2007 年, 2008--2010 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 投资和出口, 除了投资对 GDP 的拉动在 2009 年因为政府大力投入达到 8.4 个百分点,高于 2007 年的 6.1,2010 年又回落到 5.6,其余数据都明显下降, 出口的拉动在 2009 年甚至为一 3.6, 2010 年虽然回升, 但仍低于 2007 年的水平。

  表 2 中的最终消费支出是居民和政府消费支出之和, 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的逐年下降, 那么,由劳动报酬占 GDP 份额下降导致的居民消费支出对 GDP 的拉动则更低。

 表 2 的数据还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单纯靠投资是难以完全走出困境并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因为保持年复一年的高投资是不现实的, 2009 年资本形成总额对 GDP 的贡献率高达 91.3%,只是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的结果。

 为此,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 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发挥, 实现消费、 投资和出口的均衡发展, 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 稳定增长的必要措施。

 但

 劳动报酬偏低, 却严重影响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从而加剧 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 矛盾, 制约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劳动报酬偏低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现之二, 是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

  长期以来, 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重要“竞争优势” , 依靠这一“优势” , 我国形成了“低成本、低价格、 低利润”的竞争模式, 从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低端市场”赢碍了竞争,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然而,也正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方面大量的低端产业带来的高能耗、 高物耗、 高污染, 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 另一方面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支配下, 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劳动密集型、 出口导向型和贸易加工型中小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想要技术创新则既缺乏资金又缺乏动力, 因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当前, 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 劳动力价格呈上升趋势, 加上政府和民间都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致使“高消耗、 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而国际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 发达国家的订单减少, 加之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给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也带来了 巨大挑战 H]。

  3, 劳动报酬长期偏低源于我国企业工资裁度没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

  对于我国劳动报酬偏低并逐年下降的状况,普遍认为是我国长期实行“低成本、 低价格、 低利润”的竞争模式造成的, 而低成本特别是低人工成本为什么能长期坚持, 主流观点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但从“十一五”期间, 劳动力供给压力明显减弱,

 且进入 21 世纪的前 10 年就两次发生较大的“民工荒” , 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 劳动力过剩现象逐步得到缓解,但“低工资、 低人工成本”的用工策略仍被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 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致使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大多数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乏力,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主要由买方确定的工资制度的结果。

  自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以来,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市场基础调节、 企业自主分配、 职工民主参与、 政府监督指导” , 然而对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落实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偏差。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 片面地将“企业自主分配”理解为企业经营方单方面做主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思路的制度环境表现为企业一方处于强势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在企业一方处于强势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 企业与职工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工资协商机制, 往往是企业单方面做出工资决策, 成为事实上的工资制定者。

 工人只能被动接受, 缺乏起码的讨价还价能力。

 再加上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政绩”的追求,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职工收人的增长速度, 因此客观上默认了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的机制。

 另一方面, 忽视“市场基础确定”中协商作用的发挥。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协商, 对此在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上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 并逐步建立起充分协商的国际国内的定价机制,供求双方都可以独立或联合争取定价“话语权” 。

 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典型的协商不完善, 劳动者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个体与企业讨论劳动报酬,协商中处于明

 显的实力不对等。

  三、 建立有助于劳动报酬稳步提高的工资制度。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 2012 年主要任务第 8 部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提出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 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为此, 需要在企业实行新的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确定机制。

  首先, 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 , 因此必须重视政府的作用, 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 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指令, 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政府大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 早在 2008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现在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使企业工资在真正协商的基础上确定。

 目 前河北、 江苏等省 7 个省份颁布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法规,许多省份还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政府目 标考核。

 正是在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的推动下, 到 2009 年底, 全国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就达 51.2万份,覆盖企业 90.2万个,覆盖职工 6177.6万人 H J。

 而“政府主导”更重要的含义则是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首要工作是制定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 并保证标准的切实实施。

 最低工资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督指导企业工资的最有约束力的手段, 也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最低起点, 并且对增加劳动收入份额和拉动消费具有直接影响。

  2012 年 2 月 8日 , 国务院批转了《促进就业规划》, 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

 发展目 标, 其中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 13%以上、 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 80%的目 标∞j, 相关目 标的实现, 必将对我国有效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提高劳动者收入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 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需要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 确立符合市场经...

推荐访问:提高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 提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111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