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9篇

时间:2022-08-31 10:40:3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9篇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业信用信息建设 第三章 信用信息征集 第四章 信用信息披露和使用 第五章 异

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9篇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业信用信息建设 第三章 信用信息征集 第四章 信用信息披露和使用 第五章 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9篇,供大家参考。

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9篇

篇一: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行业信用信息建设

 第三章

 信用信息征集

 第四章

 信用信息披露和使用

 第五章

 异议信息处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 为了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和使用活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实现公共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根据本省实际,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定义〕 本条例所称公共信用信息是指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以及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以下简称有关机关和组织), 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 使用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

 〔遵循原则〕 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和使用, 应当遵循合法、 客观、 公正、 及时原则, 保守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 保护个人隐私。

  第五条

 〔政府职责〕 省、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协调解决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人民政府按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协调公共信用信息的采集、 上报、 使用等工作。

  第六条

 〔主管部门及机构〕 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部门是本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 指导、 管理、 监督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和使用。

  设区的市、 县(市、 区)

 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信用信息工作, 指导、 管理、 监督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和使用。

  省、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 在本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 具体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运行和维护, 依法开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 使用及相关工作。

 第七条

 〔协同职责〕 有关机关和组织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 使用及相关工作。

  第八条

 〔健全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推进信用评价、 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的推广应用,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章

 行业信用信息建设

  第九条

 〔政府推动〕 省、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协调有关机关和组织建立健全本行业、 本系统信用信息体系, 提供经费保障, 推动行业信用建设。

  第十条

 〔内部责任〕 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明确本单位信用信息工作的责任部门或者机构, 负责采集、 整理、 保存、 加工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公共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信息整合〕 省、 设区的市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确定本行业信用信息的目录、 指标和内容, 利用已有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行业信用信息; 尚未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 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采取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行业信用数据库或者电子信用档案的方式整合行业信用信息。

  第十二条

 〔提供责任〕 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按照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制定的公共信用信息技术规范, 及时准确地提供公共信用信息, 并保证实时或者至少每月更新一次, 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第十三条

 〔披露与服务〕 有关机关和组织应当建立行业公共信用信息披露制度, 依据信用状况实行分类监管, 向社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服务。

  第十四条

 〔司法机关信用信息〕 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人民检察院根据本条例规定, 建立完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制定司法机关公共信用信息征集提供的具体办法, 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第三章

 信用信息征集

  第十五条

 〔技术规范〕 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主管部门按照法律、 行政法规的要求和国家标准, 制定本省公共信用信息技术规范。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按照公共信用信息技术规范征集公共信用信息,做好整理、 保存、 加工等工作。

  公共信用信息分为基本信息和提示信息。

  第十六条

 〔企业基本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征集的企业基本信息由有关行政机关、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据《企业信用数据项规范》 国家标准提供, 包括下列信息:

  (一)

 企业工商登记信息、 税务登记信息、 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信息;

  (二)

 股权结构信息, 董事、 监事、 经理及其他主要经营管理者信息,分支机构信息, 进出口信息;

  (三)

 资产负债信息、 损益信息;

  (四)

 专项许可和资质信息;

  (五)

 认证认可信息和商标注册信息;

  (六)

 其他基本信息。

  第十七条

 〔企业提示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征集的企业提示信息由有关机关和组织依据《企业信用数据项规范》 国家标准提供, 包括下列信息:

  (一)

 法院生效的判决、 裁定、 调解和执行信息;

  (二)

 欠缴税收信息;

  (三)

 劳动及社会保障保险信息;

  (四)

 行政事业性收费、 政府性基金欠费信息;

  (五)

 行政处罚信息;

  (六)

 行政强制信息;

  (七)

 荣誉信息;

  (八)

 企业董事、 监事、 经理及其他主要经营管理者受到刑罚、 行业禁

 入处理的信息;

  (九)

 其他提示信息。

  第十八条〔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可以从有关机关和组织征集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 个体工商户和具有专业执业资格等人员的信用信息, 逐步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第十九条

 〔个人信用信息内容〕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征集个人的宗教信仰、 基因、 指纹、 血型、 疾病和病史以及法律、 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未经本人书面同意,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征集个人收入、 存款、纳税数额、 有价证券、 不动产的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征集的个人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由省人民政府依法确定。

  第二十条

 〔信息提供〕 有关机关和组织按照下列规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

  (一)

 县级行政机关向设区的市行政机关提供;

 (二)

 省、 设区的市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向本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供;

  (三)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向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 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供。

  设区的市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将征集的公共信用信息, 向省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供, 实现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第二十一条

 〔真实性责任〕 有关机关和组织对其提供的公共信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公共信用信息由企业或者个人直接申报, 且法定条件和程序未要求接受申报的机关和组织对申报信息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 其真实性由企业或者个人负责。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不得篡改、 虚构公共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条

 〔安全性要求〕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 有关机关和组织

 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 确保公共信用信息的安全。

  第二十三条

 〔公共信用信息补充〕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除按照本条例规定从有关机关和组织征集公共信用信息外, 还可以按照双方约定, 从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等征集信用信息, 作为公共信用信息的补充。

 企业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等对其提供的信用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四章

 信用信息披露和使用

  第二十四条

 〔披露方式与期限〕 企业信用信息通过公开、 共享和查询的方式披露。

 个人信用信息不予公开和共享, 只通过查询方式披露。

  企业提示信息中的不良记录披露期限为三年, 披露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 超过三年的转为档案保存。

  个人提示信息中的不良记录查询期限为五年, 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计算; 超过五年的予以删除。

  第二十五条

 〔企业信用信息公开〕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通过信用陕西网站、 新闻媒体等方式向社会公开部分企业信用信息, 包括下列信息:

  (一)

 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中的企业名称、 住所、 法定代表人姓名、 经营范围;

  (二)

 组织机构代码;

  (三)

 专项许可和资质信息;

  (四)

 认证认可信息和商标注册信息;

  (五)

 逾期未履行法院生效的民事判决、 裁定、 调解的信息;

  (六)

 行政处罚、 刑罚信息;

  (七)

 荣誉信息;

  (八)

 其他应当公开的信息。

  有关机关和组织向社会公开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信用信息, 应当遵守前款规定。

 第二十六条

 〔企业信用信息共享〕 有关机关和组织通过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查询共享企业信用信息, 但因履行职责需要查询企业股权结构信息、主要经营管理者信息、 资产负债信息、 损益信息的, 应当经查询单位负责人批准后, 按照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规定的程序查询。

  第二十七条

 〔企业信用信息查询〕 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用陕西网站、 电话、 手机短信平台等方式, 或者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查询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的, 应当经被查询企业书面同意后, 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企业查询本企业非公开的信用信息的, 应当出具企业书面证明, 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第二十八条

 〔个人信用信息查询〕 因信贷、 赊销、 租赁、 就业、 保险、担保等事项或者其他理由需要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的, 应当经被查询人书面同意后, 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个人查询本人信用信息的, 应当出具本人有效身份证, 在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查询。

  第二十九条

 〔查询记录〕 对需经授权或者批准方可查询的公共信用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如实记录查询情况, 并自该记录生成之日起保存三年。

  第三十条

 〔保密规定〕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等有关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披露或者泄露涉及国家秘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以外的公共信用信息。

  机关和组织不得披露从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获取的非本单位或者本行业提供共享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三十一条

 〔企业信用信息使用〕 行政机关、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日常监督管理以及政府采购、 招标投标、 项目审批、 专项资金安排、政府资金补贴、 招商引资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领域和重点工作中, 应当将企业信用信息作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拓展企业信用

 评价信息的应用范围, 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二条

 〔限制措施〕 行政机关、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对提示信息中有不良记录的企业, 视其情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

 作为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

  (二)

 三年内不授予荣誉称号, 已经授予的荣誉称号予以撤销;

  (三)

 二年内限制或者取消其参加政府采购、 政府投资项目资格;

  (四)

 法律、 法规、 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一项、 第二项、 第三项规定的提示信息中有不良记录的企业, 在未履行法定义务之前, 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应当采取措施限制该企业及其主要经营管理者以单位资产实施高额消费。

 第五章

 异议信息处理

  第三十三条

 〔异议申请〕 公民、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认为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披露的公共信用信息与事实不符, 或者依照有关法律、 法规规定不得披露的, 可以向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出书面异议申请, 并提交证据。

  第三十四条

 〔异议信息处理〕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收到异议申请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 因自身原因造成错误的立即更正, 并将更正结果在二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

  对非其自身原因造成的异议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通知提供该信息的有关机关和组织核查, 有关机关和组织自收到核查通知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回复是否更正的核查结果,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在二个工作日内将核查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五条

 〔处置与删除〕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处理异议申请期间,应当暂停披露该异议信息。

 对无法核实真实性的异议信息,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应当予以删除并记录删除原因。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提供信息责任〕 省、 设区的市行政机关未按本条例规定向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 由本级公共信用信息主管部门书面催促提供; 经催促仍不提供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

  县级行政机关未按本条例规定向上级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 由上级行政机关负责催报, 经催报仍不提供的, 给予通报批评。

  第三十七条

 〔公共组织提供信息责任〕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未按本条例规定提供公共信用信息的, 由其行政主管机关负责催报, 经催报仍不提供的, 给予通报批评。

  第三十八条

 〔违法披露责任〕 行政机关、 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披露公共信用信息时违反本条例规定的, 由本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 情节严重的, 由行政监察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

 〔公职人员责任〕 行政机关、 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机构及其他行使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 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由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部门责令改正; 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

 以不正当手段采集公共信用信息的;

  (二)

 篡改、 虚构公共信用信息的;

  (三)

 违反规定披露或者泄露公共信用信息的;

  (四)

 未按规定处理和答复异议信息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特别适用〕 事业单位、 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的征集、 披露、使用及其监督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十一条

 〔施行日期〕 本条例自 201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篇二: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育观察 P hys ica l O bs e rv ation 陕西省公共体育J 艮 务均等化浅析 口 冯建 强 ’陈元香 (1 西安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048; 2 西安培 华学院体 育部陕西 西安710065 ) 摘要:

 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为满足公众体育需求、 主要靠政府体育财政投入所形成的公共体育资源供给而提供的产品和行为的总称。包括 加强社 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发展我国基础公共体育事业, 及时发布体育相关信息等, 为丰富我国民众生活和介入体育活动提供 社会保 障和创造积极条件 。

 关 键词 :

 陕西省公共体育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1、 2013 年陕西省经济状况 陕西省处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较低。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渐推进和实施, 近几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 逐渐加快。2013 年, 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 16045. 21亿元 , 比上年增 长 11%。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 1526. 05 亿元, 同比增长 4. 7%; 第二 产业 8911. 64 亿元 .增长 12. 6%;第三产业 5607. 52 亿元 ,增长 9. 9%。连续 12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 从前几年的全国第 l 8位上升到 2013 年的全国第 16 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在 2013 年突破 6900 美元。

 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和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的不 断提高, 为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生产 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的增长是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保 证。同时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从目前陕西 省体育产业开发的现状看, 每年产值达几十亿元, 仅陕西省体育场 年产值就近二亿元. 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

 据调查可知, 陕西省 体育产业年产值 2013年有 50— 55亿元人民币, 年创利润近4 亿元,

 增加值 20 多亿元。体育产业成为促进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力 量 , 但是还存在很 多亟待解决 的问题。

 2、 陕西省均等化前期政策 陕西省是全围比较早关注民生的省份之一.从 2003 年就积极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 向农村、 边远地区、 城市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倾 斜。2013 年 1月 27 日开幕的陕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了解 到, 陕两省将新增财力的八成和财政支出的八成用于改善民生。从 2007 年编制全国首个省级五年“ 民生预算” , 到如今持续推行八成 新增财力的八成和财政支出的用于改善民生, 陕西省以制度化来确 保民生的投入。

 用“真金 白银”把发展的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陕西 省在 2008 年编制了我同第一个省级“ 民生预算”规划在 2008 年到 2012 年 5 年内投入 1118 亿元来促进住 房 、 卫生 、 社保 、 基础设施 、

 文体、 社区服务等发展。对陕西省的社会事业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积 极 的推动作 用 3、 陕西省体 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研究 3. 1、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主要从体育设施 、 体育组织、 指导力 量、体育活动四个方面 15 个指标进行调查:人均体育事业财政拨 款、 人均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 人均体育公共活动设施投资额、 每 万人拥有公共体育服务机构数 、 体育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占体育从业 人员的比重、 每万人拥有体育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数 、 每万人拥有体 育志愿者人数、 体育公共服务教育普及化率 、 体育公共信息获取率 及普及率、 体育公共事业财政拨款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 人均体育 基本建设支出、 体育公共活动普及化程度 、 每万人拥有体育公共活 30 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 04 动设施数、 人均体育公共用地面积 、 体育场馆全年开放率等 15 个指 标。

 3. 2、 陕西省体 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 在问题及其产 生的根源分 析 根据已有相关研究, 陕西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 题预想为:

 城乡差距较大; 陕西省主城区与郊县差异较大。根源分 析:

 ( 1)体育公共服务总量供给不足 ; (2)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3) 城乡间、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4)体育事业财政投人相对 不足 ; (5)政府体育财政投入的结构严重失衡 、 “ 作为 ”极为有限。

 3. 3、 陕西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优化策略 从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与运作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和实际实践 .

 同时引入社会市场机制, 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 4 、 结论 虽然陕西省的公共体育服务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但是随着 陕西省公共体育服务的不断推进, 建立起多层次 、 全覆盖的社会供 给和保障体系. 合理配置资源 、 促进社会事业体系的均衡发展:

 2012 年陕西省投资了 2662 亿元促进和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 从 目前可知, 陕西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在区域之间 、 城乡之间、 群 体之间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 实现基本公服务均等化还任重道远。本 研究从历史、 现实 、 公平和科学等视角全方位地把握西安市现阶段 体育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 分析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根源. 研究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系统优化策略, 从而使体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真正落实 (项 目基金 :此论文是陕西省体 育局 201 3 年课题 阶段-眭研 究 成果,课题名称 :陕西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项目编号 13071) ; 西安理工大学科学研究计划项 目阶段 性研 究成 果 , 课题 名 称 :

 陕 西 省 体 育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2013RWY B011)。

 ) 参考文献 :

 【 1】

 奕翠霞, 李法伟. 论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J】

 _科技信 息(科 学教研 ), 2008.

 【 2】

 贾文彤, 郝军龙, 刘慧芳. 洪亮. 法律视野下的体育公共服务均 等化研究【 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3).

 【 3】

 刘玉. 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野 中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J】

 . 上海 体育学院学报, 2010, 34(5).

 【 4J俞丽萍.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分析【 J】

 . 体育文化导刊,

 2012, ( 7) .

篇三: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摘要] 我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总量投入不足和存量结构失衡的问题。

 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制定颁布《教育投入法》; 加大政府财政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力度, 切实转变公共教育发展重点, 加大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 拓宽投融资渠道, 增大教育资源总量; 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 促进地区之间、 城乡之间教育协调发展。[ 关键词] 义务教育 ; 公共教育资源 ;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5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4 808( 2006)05- 0015- 03汪开寿*【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 合肥230061】[ 收稿日 期] 2006- 03- 23* 汪开寿, 安徽合肥市金寨路 321号安徽省教育厅信息咨询中心, 230061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对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不仅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目 前, 我国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主要是:

 1)

 公共教育资源总量投入不足。

 最新公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显示, 尽管 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较上年度有所增加, 但其投入比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2 .7 9 %, 低于 2003年度的 3 .28 %, 也低于 2002年度的 3 .4 1%。①新一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调查显示,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 对贫困生资助不够, 骨干教师流失, 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上升。[ 1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费等经费来源渠道, 使得农村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减少,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为此, 农村税费改革后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有待解决。

 2)教育资源存量结构失调, 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在不同层次、 不同区域教育中的配置结构有待改善。基础教育投入比例过低, 基础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使用不当, 人员经费比例过高。

 由此,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的差距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 导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存在差别, 这损害了 教育公平。

 2006年 2月 发布的首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②显示:

 我国东、 中、 西部及城乡之间拥有的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的差距仍然较大, 当 前义务教育发展中不均衡的矛盾仍然突出。

 中、 西部地区生均拨款水平过低, 一些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严重不足。

 2004年, 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东部地区为 304元, 西部地区为 121 元。

 全国 尚 有 113个县 ( 区)

 的 小学、14 2个县 ( 区)

 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这些县 ( 区)

 85 %以上集中在中、 西部地区。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基本教学要求, 地区间、 城乡间差距均较大, 1/ 3以上省份的差距还有所扩大。针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建议:一将《教育投入法》 纳入立法计划,加大教育投入法律监督力度以法律形式保证政府教育职能的真正落实。通过制定颁布《教育投入法》, 确保教育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的到位。

 建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的运行机制; 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4 %的目 标列入其中; 教育预算在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 严格按照预算法执行; 合理论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第 5期 2006年 5月No.5 May .2006中国教育学刊Jour naloft heChi neseSoci et yofEducat i on

 20 0 6年中 国 教 育 学 刊确定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 引 入“问责制”。

 《教育投入法》 应进一步明确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对《教育法》 提出的投入体制予以修改、 完善并进一步细化, 增强可操作性。

 比如:可以明确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的下限, 要求各省制定义务教育生均财政拨款的基本标准 ( 最低保障线)。

 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建立不同的教育投入体制。

 比如:

 发达地区可以保留原有的投入体制, 按《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 的规定, 由县级或县级以上政府执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 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建立有差别的教育投资体制, 除了更大范围地引入市场机制以外, 要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各级人大和政府法制部门应建立教育投入专项检查监督制度, 加大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情况的定期检查, 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二切实转变公共教育发展重点, 加大义务教育与非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在公共财政框架下, 发展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教育投入无疑是政府预算内资金安排的重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政府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但因财政体制的欠缺, 导致教育投入偏差和地区教育发展失衡。

 关键要解决以下 3个问题:

 1)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学校教育通常可分为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类, 基础教育的全部和高等教育中的部分应当由政府投入, 职业教育可完全交给市场。目 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同台竞技现象比较普遍, 这既降低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又打击了市场的积极性。

 2)

 科学区分中央与地方财政在教育投入上的职责范围, 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研究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外溢性, 理应由中央政府投入。

 尤其是义务教育投入, 理应在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配置, 确保教育投入的持续、 稳定、 协调发展。

 3)财政教育投入规模与财政支出总量匹配增长。

 近年我国的财政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但与财政增长、 经济增长不相匹配, 政府的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特别是农业县 ( 市)

 的财政本身难以支撑教育投入的增长。针对上述问题, 必须强化政府对教育的直接投入, 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

 教育是人才产业, 是国际竞争的核心, 政府投资责无旁贷。

 教育中的很大一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 范畴。

 政府的教育投入作为人力资源投资, 它具有周期长、 人才流动性大和较大的外溢性等特点;个人、 企业对教育的投资均不具有成本收益对称性, 而基础教育、 基础研究等通常是“市场失灵” 领域。

 如果基础教育依赖个人投资, 必然出现享受教育权的偏差, 一部分人被拒于校门 之外。

 因此, 在教育投融资过程中,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 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体制的完善,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和市场都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投资功能。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的比重, 重点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投资结构调整。

 基础教育是公共教育的主要内容, 其公共效益大于其他层次的教育。

 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今后公共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应当放在基础教育上。

 在义务教育阶段, 要理顺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供给机制, 重新调整各级政府的教育事权,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的投入责任和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相应的投入比例, 建立以县级政府为主体、 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投入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投入资金紧缺的问题, 为全体学龄人口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服务。[ 2 ]各级财政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确保这些地区正常教学基本硬件设施、 教师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行必需的公用经费, 使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能够获得基本保障。

 中央财政应有较为规范的教育支出转移支付制度, 增强对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的调节能力。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增大教育资源总量1积极争取长期建设国债对教育的投入从安全性和社会效益性出发, 国债的教育投入应该是最佳选择。

 诚然, 有关部门应周密设计国债的“引资” 工程和项目 如“贫困地区义务教16

 第 5期汪开寿:

 论我国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育工程”、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等, 寻求发行教育专项国债。

 专项国债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针对特定的政策目 标和专门 用 途而发行的国债, 它具有专用 性、 计划性和投资效益性等特征。

 当前,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县为主” 的教育管理体制还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经费问题。

 因此, 发行教育专项国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2 积极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向教育投资倾斜除现有的金融政策外, 教育实体应在办学质量、 投资收益和还本付息等方面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争取商业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

 同时, 中央银行应采取灵活的信贷包括贷款利率、 贷款额度、 贷款期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以支持教育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财政扶持机制, 以引导信贷资金的投入。

 财政担保和财政贴息是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的一种有效政策手段。

 不同的投资项目 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扶持方法。

 比如:

 对影响重大的教育工程, 实行由财政全额担保; 对有着良好市场预期的研发项目 , 实行财政担保或贴息; 对于市场急需的各类人才培养工程, 给予低比例的贴息; 等等。3 开征教育调节税在全国普遍征收教育调节税, 以税的方式确保宏观调控和成本补偿教育经费来源的相对稳定。

 教育税负 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影子价格, 是一种规范化的政府收费制度,能够发挥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有效地调节社会贫富差距, 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 可以达到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成本补偿作用; 能够有效地制止学校利用信息不对称任意向学习 者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防止政府有关部门越权制订收费政策, 杜绝某些部门截留、 挤占学校收费收入以及搭车收费等。

 开征教育税, 可采取累进制的计税方式要求富人负担较大的份额, 对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实行减免。4 建立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伙伴关系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校舍建设是教育投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行的教育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下, 政府部门基本上完全承担建设风险, 从而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政府部门与私人企业之间伙伴关系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是一种高效益的资源配置模式:

 私人企业承担教育基础设施的设计、 施工和运行, 并承担维修、 管理等责任; 教育部门 ( 或财政)

 在一定期限内 购买 ( 或承租)

 私人企业提供的产品。

 这样, 政府部门就可以把风险有效地转移给私人企业, 达到提高资源使用 效率的目 的。

 当前, 可以 适当 借鉴这一 模式, 选择一 两 个县( 市)

 先行试点, 待条件成熟后, 再全面推广。四建立教育成本补偿制度, 促进区域之间、 城乡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国家应按照公共教育资源从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流动的原则, 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

 也就是说, 要建立一种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教育成本补偿的新体制, 从而实现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 城市对农村教育成本的补偿。[ 3 ]鉴于这一问题较为复杂, 具体实施程序上应根据区域经济学原理, 在全国范围内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 在省内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发展区域,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并明确中央直接宏观调控的范围和省 ( 市)

 宏观调控的职责。

 这种划分不能一刀切和一成不变, 而应相对地、 动态地把发达地区具体到以市级行政区为单位, 贫困地区具体到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

 即便如此, 政府必须发挥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 对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 确保不同区域教育权利和相应利益的相对公平。目 前, 我国城乡学生在分享公共教育资源上的明显差距, 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协调城乡教育发展是当务之急。

 具体地说, 必须加快中小学校的布局调整, 撤销、 合并和改造薄弱中小学校; 建立城市 ( 城镇)

 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扶制度和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可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联合办学和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一托一”、 “一托三” 等办法; 选派优质学校的校长、 副校长到农村薄弱学校任职或挂职, 建立城市 ( 城镇)

 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和支教制度, 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基本条件之一; 城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公共教育资源, 使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充分利用 城市中小学 ( 下转第 4 6页)17

 20 0 6年中 国 教 育 学 刊( 上接第 17页)

 校和高等院校在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 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 让农村中小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把城市( 城镇)

 富裕闲置的教育资源如教学设备、 图书等配置到农村学校; 对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学生、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及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五” 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与机制” 研究成果之一】注释①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 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h t t p :/ / w w w .e d u .c n / 20051231/ 31687 51.s h t ml ,2005- 12- 31② 国家教育督导团:

 《 2005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摘要》, 《 中国教育报》2006- 02- 24( 2 )[参 考 文 献 ][ 1] 吴明熹.维护教育公平[ N ].光明日报,2005- 07 - 21[ 2] 谷成久,汪开寿.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环境与机制研究[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4 ,( 4 ):9 1- 9 4 .( B 2 )

 .[ 3] 王序坤.教育成本的分担原则及其选择[ J].教育发展研究,19 9 9 ,( 5):57 - 59 .( 责任编辑杨太清)大变动而产生了生活文化上的某些变化时, 当即使变化相对微小仍因各种原因丧失了在原有生活文化中形成自 我的机会时, 我们才意识到, 日 本人的形成不单是靠了学校教育, 更是靠了日 本的文化。”[ 7 ]也就是说, 当一个国家、 社会的青少年道德风尚清新高尚时,我们不能把全部功劳都归之于学校道德教育; 同样,当一个国家、 社会的青少年问题丛生时, 我们也不能把全部罪过都归咎于学校道德教育。

 因为, 学校道德教育的成败还取决生活文化的支撑。战后日 本在构建以 “ 道德课” 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制时, 对于 “ 道德课” 中的道德教育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是这样设计和安排的:“ 道德课” 是学校整个道德教育的核心和枢纽, 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其他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教育加以 “ 补充”、“ 深化” 和 “ 整合”。

 这一设计同样可以用来说明学校道德教育与家庭、 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是核心与枢纽, 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家庭、 社会中的道德教育( 更多的是道德体验)进行补充、 深化和整合。

 这...

篇四: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dquo;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 Rebuilding Publicity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Double Reduction" and Concerns of Equity 作

 者:

 余晖

 作者简介:

 余晖,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2021 年第 202112 期 第 145-153,170 页

 内容提要: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而公平性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基石。随着教育改革中市场化因素的介入,竞争机制、资本运作和价格机制对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带来了挑战。新时代“双减”改革直指上述结构性矛盾,引导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回归公共性,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的地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和学校课后服务格局进行了重新定位。当前的新旧制度更替也引发了新的结构性矛盾及公平性挑战,或将带来分配正义层面的校际差距扩大问题,以及关系正义层面的群体、区域和城乡间课外补习鸿沟问题。为实现“双减”政策保障教育公共性的目标,应从课内、课外和校外三方面入手,为不同区域、群体和学校的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条件保障。

 期刊名称:

 《中小学教育》 复印期号:

 2022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双减/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市场化/校外培训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21)12-0145-09

  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21.12.017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①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中市场化因素的介入,教育公共服务社会化对教育的公共性带来了挑战②,教育内卷化、社会阶层固化和家庭教育焦虑等新问题开始浮现。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基本民生问题的高度重新审视基础教育公共性问题③,通过“双减”政策调节当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结构性矛盾④,引导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回归公共性。当前的新旧制度更替也引发了新的结构性矛盾,或将带来校际、群体和区域间教育公平的新问题,对“双减”回归公共性的改革目标构成一定挑战。

  一、教育的公共性建构与公平性基石

  教育作为一种“超越任何利益集团的由公共价值导向的以扩大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实践”⑤,具有“在谋求社会福利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双重受益的功效。⑥教育公共性的彰显“不仅是教育特性的一种时代变化,而且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诉求”⑦。哈贝马斯将公共性视为公共领域,指出“公共性本身就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的”⑧。因此,对于公立教育或是私立教育,义务教育或是非义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而言,教育的公共价值导向决定了其与公共领域的交叠,从而或多或少地带有公共属性。

  在我国,教育的公共性建构以社会主义方向为基本指引,以公益、开放和共享为核心价值向度⑨⑩,着眼于教育中的全局性和共有利益,以公共部门及公共经费为依托,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而有质量的教育服务。教育的公共服务以低收

 费(或免费)为价格准绳,服务内容和形式尊重群体间的差异并体现切适性,但基本质量不因区域、群体和机构而改变。在教育领域,市场机制(补充市场机制、准市场机制和纯粹市场机制等(11))的存在能够促进竞争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并提升教育组织效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建构和保障公共性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逐利性以及对于竞争和选择等价值的推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教育的公共性。因此,在基础教育这一公共和准公共产品属性较强的领域,市场参与教育公共性建构所遵循的是最低限度原则,即以补充市场机制(适用于义务教育)和准市场机制(适用于非义务教育)为主,纯粹市场机制(适用于私人领域)为辅。(12)

  公平性是教育公共性的重要基石。在教育公共性的建构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贯彻应用‘公正’这一价值原则,从而使得教育机会、资源、条件、利益等分配能够符合某些‘应得’原则并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实现某种‘相称’关系”(13)。教育公平的理念超越了单纯强调均等或平等的朴素正义观,而走向一种差别对待的正义观,提倡对相同者可采取均等的对待,而对于不相同者则可采取差异化对待。(14)这一价值原则既关涉公共教育资源及机会的分配,即通过分配正义实现机会均等与结果均等(15),同时也关涉分配领域之外的社会关系层面,即通过关系正义实现条件均等。(16)

  公平性的条件是实现教育公共性三大核心价值(公益、开放和共享)的基础,能够保障教育资源和机会面向全体成员同等开放和共享,实现个体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受益。而一旦离开了公平性的条件保障,个体和群体间的原生差异将会通过教育过程转化为社会差距,并通过教育活动的标签化效应逐步固化,这一过程中教育系统会被异化为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17)在以公共性为导向的教育制度安排和公共

 教育服务供给中,公平性是推动教育资源与机会在个体、群体、机构和区域间适切分配的准绳:一方面,保障每个个体获得适于自身的、充分的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实现分配正义。另一方面,调节教育领域乃至社会整体的权力结构,化解由于历史遗留、区域差异、管理体制和社会分层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上的不平等,实现关系正义。

  二、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公共性挑战

  随着新世纪教育改革中市场化因素的介入,市场机制以及资本力量推动了民办学校、公办民助、校外培训及私人家教的增长。在竞争机制、资本运作和价格机制等市场机制的交叠影响下,各市场主体对效率、效益及个体利益的追求重塑着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样态。上述纯粹市场机制原本适用于私人领域,当其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公共领域时,教育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便受到了冲击。基础教育的公共性挑战及其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构成了“双减”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

  (一)校外教育无序竞争干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近十多年来,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和私人家教在城市地区盛行,随着培训机构及从业人员数量的暴增,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无序竞争的乱象,部分教学内容违背党的教育方针,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开始浮现。部分培训机构为吸引生源,不顾教育工作的操守底线,采取低俗化或哗众取宠的教学方式,吸引心智和鉴别判断能力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另有部分带有国际背景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师资聘用、教材选用、授课内容等方面缺乏审慎甄别,触碰意识形态底线。由于校外培训机构在很大

 程度上绝缘于教育部门的意识形态监督机制,上述局面难以得到有效扭转,干扰了常规中小学的思想意识教育成果,削弱了公共教育体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能力。

  数据显示,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中参加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约 70%(18),意味着在广大城市地区市场化培训机构已形成了教育体系中的“影子系统”。同时,由于群体间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客观现实,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大多会送子女参加校外培训,而这些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未来将会延续父母的有利地位,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精英与领袖。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中小学生在课后接受什么样的校外培训,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效果。

  (二)培训机构资本逐利削弱学校教育主阵地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校内上课、校外补课”的双轨现象。数据显示:我国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超过 70 万家,从业人员超过千万人(19);而在公共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量仅 21.08 万所,专任教师1029.49 万人。(20)换言之,市场化轨道上的校外培训机构在规模体量上已超过了公共教育体系。在教育供给领域的国家与市场竞争关系中,市场化运作的校外培训机构凭借其在服务效率、多样化和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优势,形成了相对于常规中小学的竞争优势。另外,部分培训机构和家教从业人员违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操守,为学生提供功利化的应试培训服务,从而与常规中小学“抢生源”,谋取高额经济回报。

  市场机制的优势加上资本逐利的动机使得校外培训行业中出现了疯狂逐利、制造焦虑、功利应试等不良风气。(21)而作为教育市场中的“理性经济人”,学生和

 家长在进行教育选择时难以突破个体利益的思维局限,倾向于调动家庭经济文化资本参与内卷化教育竞争。受校外培训机构功利应试行为的影响,部分学生已习惯于培训机构迎合考试重难点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常规学校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安排。一些学生热衷于课后“跑班”而不是跟着所在学校正常教学进度学习,另有部分学生甚至用课堂时间私下完成培训机构布置的练习题。随着大量的学生和家庭卷入应试竞争,这种全民竞争反过来又倒逼学校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转向适应考试竞争的功利性授课模式。在校外培训行业的牵引乃至裹挟之下,中小学校在学科教学中的主阵地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对于学生和家长个体而言,其在进行教育选择时多以“理性经济人”的立场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难以自发地从社会整体利益需要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而市场化校外培训机构则是企业属性大于教育属性,因而其办学行为是营利导向而非公益导向的。换言之,仅靠市场机制来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并不现实,而以学校教育为代表的国家公共教育体系的存在正是为了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开放性和共享性。一旦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受到削弱,国家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能力也将受到影响,不利于保障教育中的全局性和共有利益。

  (三)内卷化竞争与价格机制损害群体教育公平

  在校外培训热出现之前,城市家庭的教育选择便通过多种渠道得以实现,包括择校、交赞助费、有偿家教和报培训班等。(22)近十多年来,在校外培训市场的资本化运作和功利性竞争下,大量家庭被裹挟参与内卷化竞争,造成了基础教育生态的破坏。而学生个体的教育选择也被异化为一种教育内卷的机制:一旦部分学生通过校外培训或私人家教取得了考试成绩上的优势,就会倒逼其他同学进行效仿;部

 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保障子女在学业竞争中的优势,选报了多项校外辅导服务;随着学业竞争的层层加码,校外培训会从一门科目蔓延至多门科目,形成一个难以突破的竞争牢笼,直至榨干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家长的支付能力。

  上述学业竞争的无序性集中体现为:部分家长为了提升子女在常规性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专门报名培训机构量身定制的考前冲刺班,通过恶性竞争的手段冲高考试分数,从而使子女在与班级其他同学的排名竞争中获得优势,为后续竞争升学名额奠定基础。在校外培训市场所主导的应试竞争中,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能够取得显著优势,特别是那些有能力支付多科培训费用或是报名高收费名师培训的家庭,能够将家庭经济资本有效转化为子女在学业竞争中的优势。与此相对,来自低收入家庭或是中小城市及农村等培训市场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应试竞争的处境则愈发不利。(23)由此,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将被拉大,而教育为全民服务的公共价值将会被损害。

  (四)学校课后托管责任外包加重家庭养育负担

  近年来,教育领域日益突出的一大民生问题是中小学课后托管责任的外包与家长(特别是城市家长)日益增长的托管需求之间的矛盾。近二十年来,随着公共部门改革中市场化因素的介入,基础教育领域显现出责任外包的公共服务社会化趋势。(24)中小学校不断砍减与教育教学活动无直接关联的服务内容,如取消小学附设的学前班、推行后勤餐饮社会化,等等。近年来,中小学校还出现了放学时间前移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规律,也有国家减负政策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小学托管责任外包的产物。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

 学要求的前提下将放学时间提前,能够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在校时长,降低学生因课后在校内运动嬉戏所带来的法律责任风险,并减轻教职工的工作负担。

  然而,教育领域的公共服务社会化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家庭养育负担的加重,这一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大中型城市中。近年来,随着城市中双职工家庭比重的提高,祖辈同住和参与养育比重的降低,以及特大城市中出现的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等“城市病”,使得家长们对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子女课后托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家长托管需求的增加与学校放学时间的前移构成了城市家庭在子女养育中的一大矛盾,使得多数家长选择市场化托管机构或雇佣家政员工,或是求助于家中亲友。而以上种种不得已之选择加剧了家长经济负担,或是增加了家庭中不必要的矛盾,成为城市家庭中的一大民生问题。

  三、回归公共性:新时代“双减”改革的深层逻辑

  “双减”政策延续了过去数十年来减负政策的基本路径,设定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总体目标。但这一政策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减负政策,而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布局。(25)其改革力度之大、覆盖范围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各类减负政策,并且教育部还专门为此成立了校外教育监管司。究其实质“双减”政策所指向的是教育内卷化、社会阶层固化、家庭教育焦虑、高额教育支出和学生负担过重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所要化解的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负担,“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综合治理决心和能力”(26)。“双减”政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的地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渠道和学校课后...

篇五: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陕西省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研究姓名:陈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杨选良200912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出,给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我国从2003年开始加大了对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也逐步建立。而公共危机管理作为衡量和反映政府是否具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能力,逐渐成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与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近年实际情况看,陕西省公共危机管理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成为阻碍公共管理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因素。因此通过对国家现有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设进行研究,结合陕西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对进一步完善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整体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特点的总结,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而合理界定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概念及其特点。通过深刻剖析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建立的历史过程与近年来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经验与总结,提出了在陕西可能发生的自然突发型、利益失衡型、意识冲突型、自我诉求型等公共危机事件类型,并对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应急预案体系、管理办法、决策系统、危机处置流程、保障体系、执行与监控系统等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陕西省省情和近年来在陕西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型与特点的分析,及对近年来陕西公共危机管理情况评估,总结出陕西公共危机的主要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公共危机处置过程中“ 集中型” 和“ 反馈型” 的传统处理模式,从原则、目标取向、实现途径等方面给出了完善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议,提出了完善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总的思路,即赋予公共危机管理机构相对权威,完善和细化各类应急预案,改革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做好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加快农村地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步伐。此外,为了从外部环境上着力解决影响和阻碍公共危机事件处置的不利因素和问题,本文还在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体系陕西研究

 AbstractW i th therapi ddevel opm entof Chi na’ Seconom yandsoci ety, al lki nds ofpubl i ccri si sandfrequent,tothe econom i c and soci alstabi l i tyandrapi d devel opm ent hasbroughtnegati ve i m pact.In responseto vari oustypesofpubl i c em ergenci es,Chi nahas i ncreasedsi nce 2003,the theoryofpubl i ccri si s m anagem entstudi es,nati onal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i s al sobei ngestabl i shed.As am easure of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and to refl ect w hether the G overnm ent has theabi l i tyto bui l d a sustai nabl esoci etyhasgradual l ybecom e thegovem m ent’ Sadm i ni strati vecapaci tyand to m easure the l evelofi m portantfactors.In recentyears,theactualsi tuati on,ShaanxiProvi nce,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thereare sti l l m anyw eak l i nks诵th theoutstandi ng i ssues,becom eanobstacl e to the furtherdevel opm entofpubl i c m anagem ent factors.Therefore,throughthecountry’ scurrent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tostudythe actualsi tuati on i n Shaanxitargeted pol i ci esandrecom m endati ons on furtheri m provi ngthe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systemi n Shaanxi ofgreat si gni fi cance.In thi spaper, throughthem aj or devel opedcountri es and Chi na" s overal l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and featuresasum m ary, anal ysi ssum m ari zed thetheoryof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at hom e and abroad the m ai npoi nts,thusreasonabl e defi ni ti on of thepubl i ccri si s m anagem entconcepts and i ts characteri sti cs.Shaanxithrough i n-depthanal ysi sof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systemto establ i sh the hi stori calprocessof cri si sm anagem enti n recentyears practi cal experi encei npubl i candsum m ari zedproposedthatm ayoccurnatural l yi n Shaanxibursttype,thei nterests of bal ancetype,senseof theconfl i cted,sel f-dem and m odeland other publ i ccri si stype,andShaanxi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conti ngency pl anforsystem ,m anagem ent m ethods,deci si on-m aki ngsystem ,cri si s m anagem ent procedures,securi ty system ,i m pl em entati onandm oni tori ngsystem s,i n—depth anal ysi s.Throughthe si tuati oni ntheprovi nceof Shaanxi Provi nce,andi n recentyearsoccurred i nShaanxi ,a representati veof thetypesofpubl i c em ergenci esandcharacteri sti cs ofanal ysi s,andcri si sm anagem enti n recent years,publ i cassessm ent ofShaanxi Provi nce,Shaanxi ,sum m edupthe m ai n causes ofpubl i ccri si s.And on thi s basi s,II

 theprocessforthedi sposalof publ i ccri si s,” concentrati ve’ ’ and” feedback” i n thetradi ti onalprocessi ngm odel ,i n pri nci pl e,goal ori entati on, andw aysofachi evi ng gi venaperfectShaanxi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 ,recom m ended by thei m provethepubl i c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i n Shaanxi generall i ne of thought,that i s,to gi vethepubl i ccri si s m anagem entbodi es i n rel ati on to authori ty, to i m proveand refi ne al lki nds ofconti ngency pl ansto reformal l l evel s ofgovernm ent perform anceeval uati on m echani sm s,i nform ati on di scl osure andpubl i c opi ni ondo agood j obtogui deandspeedupruralareas,publ i c cri si s the paceofbui l di ng m anagem ent system s.Furtherm ore,i norder f romtheexternalenvi ronm entaffect and hi nderefforts to sol ve the cri si s ofpubl i c di sposalofunfavorabl e factors andprobl em s,thi sarti cl e has al soputforw ardspeci fi c proposal si nthi sregard.Keyw ords:Publ i c Cri si sM anagem ent SystemShaanxiResearchIII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Z堡:垒重指导教师加口声,2月.j213>∥ 节年蝴多岁日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东孝莩加D9年/2.月22日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问题的提出1绪论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种类和频率不断增长,形势较为严峻。除传统危机事件如煤矿瓦斯爆炸、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造成重特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新的公共危机事件种类不断产生。如地面下沉、高温热浪、水资源紧缺等新增事故灾难,食品中毒、SARS疫情、高治病性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商品抢购、涉外案件等新增社会安全事件,甚至还有一些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都是以前从没发生过或极少发生的突发事件。根据经济学理论,当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范围内时,社会将处于不稳定阶段,而我国目前恰处于此阶段。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面临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考验。所以,如何有效预防和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就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必将是政府今后的主要职责之一。而公共危机管理也是衡量和反映政府是否具有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政府的行政能力。陕西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南北跨度较大,地理气候呈多样性,地势呈南北较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点。陕西在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上的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了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并且对社会正常秩序破坏严重的地区。从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来看,关中、陕南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种地质灾害造成的灾害将会更加严重。陕北黄土高原受干旱、低温冷冻等气候现象影响严重,在历史上多次造成大面积的农作物受灾;汉江、渭河等江河流域受暴雨和洪涝影响严重;冰雹灾害由过去的“ 点线” 转为多点、线长、连片受灾;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沙尘暴灾害天气也屡有发生,给生产、交通、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随着绿化率提升,森区可燃物增多,森林防火任务加重;有害生物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和生态危害也逐步加大。此外,陕西煤碳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煤矿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仍未得到根本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基础薄弱,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形势也非常严峻;交通运输迅速发展,交通事故较多;城市生命线工程日趋复杂,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较多;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增大,一些重大法定传染病暴发流行风险增大,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不时出现,传染病间的传播可能性增大,感染途径不明确且病毒的变异呈不确

 1绪论定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和其他中毒事件成因复杂,重大食品安全、药品安全事故也多次发生。此外,由于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比较复杂,各类暴力性犯罪屡有出现。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呈明显上升势头,群方、缠访、重复访数量明显增多。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确保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1.2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我国初步建立危机管理机制起步于SARS之后①,并从2006年1月起逐步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类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但是目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从目前公共危机管理实践情况来看,由于政府职责分工多交叉,政府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是开始于危机真正的爆发之后,而并没有将其作为整个一个系统来作统一处理,即表现为“ 集中型” 和“ 反馈型” 的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危机处理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是,危机发生后再调集各方力量加以处置,追究相关人员和部门的责任。单独的危机事件处理结束后,即宣告危机处理整个过程的结束。并没有对同类危机的处置进行总结,也没有对危机处理的成效进行绩效考评;此外,现有的公共危机处理方式,还主要依靠现f有的行政运作体系及行为习惯;再加之公共危机管理还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是目前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缺陷所在。而任何公共危机管理,都具有组织性、学习性、适应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就是要在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在危机处理中,要根据事物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有利因素,稳妥恰当的处理危机,充分避免危机带来损失,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陕西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二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提高;三是《“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刚刚起步,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完善,oSARS事件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我国虽然也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经验,例如应对1998年洪水灾害以及其他的一些自然灾害。但是,SARS暴露出我国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中的一些缺陷,比如怎样及时的与公共进行沟通、信息的传导,协调各方资源力量去应对灾害。所以,SARS疫情暴露出了国家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层面将如何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动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组织专家学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进行建设。目前我们通常提到的“ 一案三制” ,“ 一案” 是指国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一个行动纲要,对整个公共危机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制” 首先指的是法制,要确保应对危机的各项措施有效执行,必须有法律作依据。相关法律在突发事件处置方面,也是政府有关部门通过调研进而草拟,并进入到立法程序。第二“ 制“ 是“ 体制” ,我围传统的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比较常见的就足事件爆发后成立l I每时性的指挥机构,SARS发生以后,有关地方政府开始建立起应对危机的新机制,比如北京市就成立了突发事件处理办公室,对SARS疫情处置进行统一的管理。第三“ 制” 是“ 机制” ,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关...

篇六: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2 -陕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也是陕西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期。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推动陕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陕西文化强省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一、背景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追赶超越,紧扣“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总体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积极发挥,旅游业拉动经济增长、增进人民福祉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文艺事业出新出彩。全省新创优秀舞台剧目 244 部,话剧《柳青》《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歌剧《大汉苏武》、话剧《麻醉师》《柳青》分别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创作群众文艺作品 800 多件,音乐《丝路欢歌》、戏曲

 - 3 -《哎呀呀》、舞蹈《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荣获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话剧《平凡的世界》《长安第二碗》、秦腔《项链》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123 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歌舞剧《长恨歌》、红秀《延安 延安》等演艺品牌声名鹊起。惠敏莉、李军梅荣获“文华表演奖”,李小青荣获“梅花表演奖”。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和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出台《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建有公共图书馆 118 家、文化馆 119 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 1342 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19271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陕西省阅读文化节、陕西省群众文化节等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为引领,形成铜川“一心多点”、高陵公共文化服务“110”、安康“乡村文化理事会”等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性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推进 。通过名录式、抢救式、整体性、生产性等保护措施,非遗保护制度、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保护体系不断健全。截至“十三五”末,共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项目 3 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74 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 587 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58 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437 人、省级非遗项目传承单位 71家。非遗进景区、进校园等“非遗+”模式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旅游产品持续优化。临潼区、华阴市、黄陵县、石泉县和

 - 4 -柞水县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17 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太白山景区、大明宫景区 4 家 5A 级旅游景区,太白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省级旅游特色名镇 163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300 个,34 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厕所革命”持续高质量推进,新建、改建旅游厕所 6054 座。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广告会展、数字平台、网络文化、手机动漫、现代娱乐等新兴业态不断发展,涌现出“一网知陕西、一机游三秦”陕西旅游网、骏途网、丝路商旅、行游天下等旅游服务平台,丝路汇文化产品跨境电商平台。截至“十三五”末,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2 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83 个、省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51 个、国家动漫认定企业 13 个。打造了青木川镇等 31 个文化旅游名镇、营盘镇等 9 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西安国际马拉松体育赛事等一批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开展了 5 个国家级、18个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市场监管平稳有序。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工作,加大文化市场指导监督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向自贸试验区一次性下放 9项省级文化市场行政审批事项。推动 455 项服务事项网上办结。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和文明旅游单位创建活动,推出惠民便民措施 133 项。严密组织假日旅游市场监管、导游等级考试、星级

 - 5 -饭店复核和星级旅游民宿评定工作,常态化开展行业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监管水平和消费环境有效改善。对外交流广泛深入 。通过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开展“欢乐春节”活动、推广“文化陕西”“国风·秦韵”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等,共组织 62 批 1200 余人次赴美国、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日本等 40 余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气魄和陕西文化特色。紧抓“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组派艺术团体赴 4 个国家演出,成功举办 4 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4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陕西文化和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吸引力持续增强。(二)发展形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机遇叠加。

 。从国际看,“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文化和旅游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民心相通、共促合作共赢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化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从国内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下,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带一路”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为陕西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从全省看,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建设文化强省,为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

 - 6 -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下新挑战加剧。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文化和旅游作为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和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统筹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文化和旅游是空间聚集性、人员密集型的行业,疫情对其影响和冲击具有范围广、程度深、周期长的特点。入境旅游市场遭到重创,文化和旅游市场规模、综合效益、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受到一定影响。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品质化发展趋势和疫后形势,进一步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水平。(三)发展面临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看到,文化和旅游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群体差距依然存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仍有矛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相比,与陕西作为文化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具体来说, 一是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认识有待提升。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事业发展重视不够,还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文化和旅游发展存在

 - 7 -体制机制障碍和多头管理问题,尚未形成合力。投入不足,多项文化财政投入指标处于下滑区间,旅游整体投入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文化资源价值的挖掘利用还不充分。我省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资源转化利用效率低,文化资源的开发形式、开发深度和文化产品需求与新时代文化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存在优质产品供给不足、文旅产业竞争力不强、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公共服务效能不高、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创新实践不够、文化和旅游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等问题。

 四是文化和旅游产品结构有待优化,新产品、新业态发展不足,旅游产品结构不优和产业链不长问题依然突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偏低,旅游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十四五”时期陕西文化和旅游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要坚定发展信心,树立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创新为动能,以改革为活力,找准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启陕西文化和旅游发展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重要讲

 - 8 -话精神,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创新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陕西文化和旅游追赶超越新篇章。(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文化和旅游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供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着力提高文化参与度,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和旅游发展全领域和全过程,着力推动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业态创

 - 9 -新和产品、服务及供给模式创新,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均等化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交流推广,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 。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文化和旅游在业态、产品、服务、市场等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相关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三)发展目标到 2025 年,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文旅融合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三秦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陕西文化和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成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追赶超越新篇章的重要支点、力量源泉。陕西力争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区、革命文化继承弘扬样板区,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延安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为弘扬,人民群众文明素养和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推出一批讴歌新时代、反映新成

 - 10 -就、突出陕西文化特色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和美术作品,力争获国家级奖项作品不少于 12 件。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丰富,设施网络不断健全,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机制进一步健全,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产业竞争力大幅增强。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融合化特征更加明显。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到 2025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5%以上。—— 旅游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人次稳步增长,到 2025 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 1 万亿元,旅游总人次达到9亿人次,形成文化旅游万亿级产业板块。—— 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市场在文化和旅游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市场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文化和旅游影响力实现新提升 。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更加成熟,培育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品牌项目,“国风·秦韵”“文化陕西”“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兵马俑的故乡”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到 2035 年,我省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文化软实力显

 - 11 -著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支柱地位充分彰显,陕西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中心。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和旅游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有力保障。(四)优化格局以陕西自然地理和人文景观空间分布为依托,统筹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彰显“...

篇七: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5 卷第6 期2 0 13 年6 月农业图书情报学刊Jo u rn a lo fL ib r a r ya n d In f o r m a tio n S c ie n c e s inA g n c u ltu r eV 0 1. 25. N O6Ju n . 20 13陕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陈丽( 陕西省图书馆, 陕西西安7 10 0 6 1)摘要:

 文章分析了陕西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现状, 指出了陕西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展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关键词:

 基层公共图书馆; 陕西地区; 发展现状; 对策中图分类号:

 G 258 . 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 0 2- 124 8 ( 20 13)0 6 - 0 0 9 2. 0 4C lm 'en tS itu a tio no fS h a a n x iL o c a lP u b lic L ib r a r ie sa n dCounterm 删oftheirD e v e lo p m e n tC H E N L i( S h a a n x iP r o v m c eL ib r a r y , X ia n7 1 0 0 61, C h ina )A b str a c t:

 T h isp a p e r a n a ly z e sth e c u r r e n tsitu a tio n o fS h a a n x i lo ca lp u b liclib ra ries a n dth eird e v e lo p m e n tn ℃n d . a n dp o in tso u tth ep r o b le m s d u r in gth eirg r o w th , a n df u r th erp r o p o se sa d v ic e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o fth eir f u tu r ed e v e lo p m e n td irectio n .K e y w o r d s:

 L o c a lP u b licL ib r a r ie s; S h a a n x iR e g io n ; C u r r e n tS itu a tio n; C o u nterm ea su res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作为传播知识文化中枢的基层公共图书馆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机。

 总的来说, 目前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已经有了新的变化, 规模逐渐扩大, 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 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工作、 生产、 生活需求等。

 有此可见,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很有成效的。

 但是陕西基层图书馆的目前发展同时也显现出了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影响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发挥. 影响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体现. 也影响了基层公共图书馆自身更好的发展。

 怎样做好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已经成为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创新服务理念, 积极主动参加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 共同推动服务联盟的大力发展, 借助服务联盟的集体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深层次的图书馆服务。

 让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 才能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才能更好的为陕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服务保障。1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陕西地处中国西北部, 由于地理、 历史、 经济等原因, 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全省共有112家公共图书馆。

 其中省级馆1个。

 市级馆6 个, 区县级馆10 5个。

 基于“一级政府建一座图书馆, 谁建谁管” 的模式【” 。

 由于陕西各地经济、 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不平衡, 地区分布不均匀, 人均购书经费比例严重偏低。在很多基层图书馆, 几乎没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图书馆服务。

 一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任何的服务, 养了20 余人, 这些投入都是无效的投入【2】

 。

 财政的投入没有合理的规划和使用,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没有出效益。据不完全统计, 陕西10 5家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公共图书馆没有购书经费。

 虽然国家有政策明文规定:

 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要列入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 但是在具体执行时却没有落实。

 部分公共图书馆仅有的购书经费还是时有时无, 只有少部分区县级公共图书馆有专有的财政单列的购书经费收稿日期:

 20 13- 0 1. 23作者简介:

 陈丽( 19 7 4 一), 女, 本科, 馆员, 研究方向:

 图书馆服务联盟资源建设及联合编目。万方数据

 第6 期陈丽:

 陕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能保证每年采选少量的文献供读者借阅。

 没有购书经费和时有时无购书经费的区县馆基本藏书都是20 世纪7 0 、 8 0 年代之前的老旧文献和20 0 3年一20 0 8 年文化部、 财政部和文化厅、 财政厅送书下乡文献。

 这一系列的现象与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沿海地区一个区图书馆一个半天的会议就花费数十万元的时候, 陕西绝大多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的馆长在为国家下拨的免费开放20 万元经费高兴, 高兴之余提出的新问题:

 我们该如何去花这20 万元。

 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到处摆放4 0 万元一台的A T M 自助式图书馆. 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却因为没有独立的馆舍而发愁。

 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是幸福的“第三空间” 或什么其他空间【3】

 , 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追求的却是生存空间。

 这一对比引人深思。2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掀起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但是, 从总体来看, 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政府财政投入不够、 场馆设施建设陈旧落后、 文献信息资源严重缺乏、 基层馆联盟服务的发展意识不强、 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等等。

 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 已经成为陕西图书馆界专家和业内人士关注讨论的焦点问题, 也是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 1政府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图书馆经费匮乏由于经济、 体制等多方面原因, 经费问题是陕西大多数基层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投入严重偏低, 很多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只是吃饭财政. 政府的财政投入只能维持图书馆人员基本工资。

 这种情况下基层公共图书馆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图书馆的现代化、 信息化建设。

 经费匮乏问题严重制约了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 2图书馆建设陈旧落后. 限制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图书馆建筑老化陈旧现象。

 个别的基层公共图书馆甚至没有独立的馆舍。

 近年来. 全省市县基层图书馆新建、 改扩建图书馆达10数处之多. 但总体而论, 成功范例并不多见, 在新馆建设上或观念陈旧, 功能定位跟不上时代发展; 或论证不足. 盲目建设不计后果, 最终的结果是政府花了银子, 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造成一定的财力、 人力的浪费, 并给以后使用留下隐患, 限制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2. 3文献信息资源缺乏。

 制约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文献采购经费严重不足, 文献信息馆藏资源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品种上都不丰富。

 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老旧, 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连续几年没有购进1本新书。

 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资力度。

 但是距离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生活需求还是有很大的距离。2. 4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服务方式和服务层次较低,制约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受目前事业单位体制的限制, 基层公共图书馆没有用人权. 在引用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尤其是受地方政府的制约, 每年有限的人员编制被一些非专业、 低学历、 关系户等人员占用, 造成基层公共图书馆技专业术人员和技术能力的欠缺。

 图书馆开展的服务工作仅限于文献信息资源的简单借阅工作, 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能力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业务辅导服务、特色数据库建设等深层次的图书馆专业服务工作。

 基层公共图书馆很多读者需求的服务功能无法开展和发挥。2. 5发展图书馆联盟服务的意识不强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于20 0 6 年建立, 但是很多基层公共图书馆一直处于观望态度, 没有积极行动起来. 还处于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的思想状态。陕西全省112家公共图书馆, 截止目前有8 4 家基层公共图书馆加入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

 但是具体统一开展服务联盟工作的图书馆目前只有占到了加入联盟成员馆的一半。

 其他加入联盟的成员馆还在初期准备中。3陕西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对策新形势下。

 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需要新的理论指导。

 由于各地形势存在地区差异, 所以图书馆事业发展也就出现了差异, 所以理论指导也应该因势利导. 根据不同的地区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

 真诚希望所有从事政策研究、 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 能深入到中西部的县、 乡、 村, 来实地看看这里的基层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的真实环境。

 在中央层面考虑解决贫富差异过大问题时, 希望中国图书馆界的地域差异也能得到一点点实质性的改变。万方数据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T 作研究第2 5卷3. 1转变观念。

 充分发挥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基层公共图书馆是当地文化、 思想、 教育的传递者, 充满温馨。

 各地政府和图书馆人员要转变观念,顺应国家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潮流, 正确认识基层公共图书馆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核心地位,倡导图书馆文化, 任何东西, 只要有文化, 就有力量。一个好的图书馆一定是个有文化的图书馆。

 用图书馆文化推动图书馆更好的发展。

 充分发挥认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 切实为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 教育等各行各业服务。

 让当地的民众感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生活幸福感。3, 2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力度. 保持良好发展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程焕文教授在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 12年年会主旨报告一《论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 中指出:

 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 也是一个城市, 一个国家文化与文明的标志,看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 或者文化程度有多高, 看看其图书馆就一目了然【4】

 。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机构, 是政府为民服务的窗口阿。

 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 应该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财力、 人力、 物力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采购经费的投入力度. 保证经费的按时按需到位, 让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事业经费达到甚至超过国家文化部制定的评估标准. 满足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发展需求。

 基层公共图书馆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积极做好向下服务的同时, 想一切办法向上要钱, 向政府、 向社会各界等争取图书馆最大的财政、 物力等的投入。

 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应该从自身推介和宣传入手, 提升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公众和各级政府领导心目 中的地位和声望。

 这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保障, 也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持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持续良好发展正是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体现, 也是彰显陕西地区文明与进步的标志。3. 3改革办馆机制, 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馆舍建筑及设施设备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成果展示的主要窗口。

 场馆建设既要突出时代特征,融入各个地方特色, 更要满足公共图书馆使用功能上的公共性、 服务性以及工作人员工作中的灵活性使用等。

 在场馆建设的每个环节, 多倾听业内专家的意见.少走走弯路, 场馆的功能设置布局要切实适应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本需要。例如: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图书馆的新馆建设, 该馆就十分注意倾听业内专家的意见, 近两年仅陕西省图书馆谢林馆长、 徐大平副馆长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先后5、 6 次受邀赴户县馆帮其作建设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图书馆部门设置、 功能布局方案的制定。

 因而尽管该馆面积并不很大( 3 0 0 0 m 2), 但他的设计方案和办馆理念却极为适应现代图书馆服务的基本需要. 成为一个值得期许的新馆建设范例。3. 4 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做好保障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核心部分,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 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基础保障, 也是图书馆各项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旧。

 基层公共图书馆要转变采购观念, 调整采购策略。

 在争取最大财力投入的同时, 让有限的采购经费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 切实了解本馆读者群信息需求及特点, 确定各学科、 各层次、 各类型载体文献的人藏比例。

 在此基础上制定图书馆合理的采购经费使用计划和经费分配政策. 进而制定本馆详细的文献采选制度。在文献采选时, 要具备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意识和创新理念, 大力拓展新型文献采选方式以便弥补传统采购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在满足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注重文献质量。

 评价一个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的高低。

 关键是看这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的质量, 只有收藏高质量的馆藏文献, 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也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建立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 为广大读者提供特色馆藏服务。

 既满足了读者需求又创立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服务。

 建设特色馆藏文献信息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最佳选择, 不要刻意强求馆藏文献的品种、 复本数量等, 应当密切关注馆藏文献资源的使用价值。3. 5深化服务, 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的主要工作。

 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解放思想, 树立创新服务、 深化服务的意识,树立“以人为本、 服务读者” 的观念, 向图书馆服务要效益。

 积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以读者服务为主导. 大力开展面向公众的阅读推广活动、 参考咨询、 讲座展览等。在此基础上, 提升的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在做好图书馆常规化服务的同时, 拓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 向广万方数据

 第6 期陈丽:

 陕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9 5大读者提供深层次、 高效率、 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满足社会公众信息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及时性。3. 6 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积极挖掘和吸引人才图书馆是一个知识中心、 学习中心、 文化中心集于一体的综合体。

 图书馆馆员既是文化知识的管理者,也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图书馆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发挥和体现的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服务水平。

 要做好基层公共图...

篇八:陕西省公共教育资源网

1 页 共 8 页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省人民政府 2022 年度立法计划的通知

 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 年度立法计划》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 年 6 月 2 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 2022 年度立法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陕西省地方立法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将省政府 2022 年度立法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党对行政立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知识产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一体推进高质

  第 2 页 共 8 页 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立法项目 (一)力争在本年度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

 1.需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

 名称 起草单位 (1)陕西省食盐管理条例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办法 省公安厅 (3)陕西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 省民政厅 (4)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

 省自然资源厅 (5)陕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省农业农村厅 (6)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

 省卫生健康委 (7)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修订)

 省林业局 (8)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办法(修订)

 省红十字会 2.需制定出台的规章项目。

 名称 起草单位 (1)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

 省科技厅

  第 3 页 共 8 页 (2)陕西省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管理规定 省消防救援总队 (二)需配合省人大常委会起草的预备审议项目。

 名称 起草单位 (1)陕西省涉案财物价格鉴定条例(修订)

 省发展改革委 (2)陕西省学前教育条例

 省教育厅 (3)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

 省科技厅 (4)陕西省警务辅助人员条例 省公安厅 (5)陕西省行政执法条例 省司法厅 (6)陕西省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 省生态环境厅 (7)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8)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修订)

 省农业农村厅 (9)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修订)

 省应急厅 (10)《陕西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监督条例》(修订)

 省审计厅 (11)陕西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 省市场监管局 (12)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 省文物局 (13)陕西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 省粮食和储备局

  第 4 页 共 8 页 (14)陕西省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条例 省知识产权局 (15)陕西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 省总工会 (16)陕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省妇联 (三)需要进一步调研、论证,待条件成熟后提出的调研项目。

 1.地方性法规项目。

 名称 起草单位 (1)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修订)

 省发展改革委 (2)陕西省无线电管理条例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3)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修订)

 省民政厅 (4)陕西省司法所条例 省司法厅 (5)陕西省劳动监察条例(修订)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6)陕西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7)陕西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修订)

 省交通运输厅 (8)陕西省节约用水条例 省水利厅 (9)陕西省河道管理条例(修订)

 省水利厅 (10)陕西省牲畜屠宰管理条例(修订)

 省农业农村厅 (11)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

 省文化和旅游厅

  第 5 页 共 8 页 (12)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条例 省文化和旅游厅 (13)陕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省卫生健康委 (14)陕西省爱国卫生条例(修订)

 省卫生健康委 (15)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修订)

 省应急厅 (16)陕西省输煤管道保护条例 省国资委 (17)陕西省质量促进条例 省市场监管局 (18)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修订)

 省市场监管局 (19)陕西省体育场馆管理条例(修订)

 省体育局 (20)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办法(修订)

 省统计局 (21)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修订)

 省文物局 (22)陕西省机关运行保障条例 省机关事务服务中心 2.省政府规章项目。

 名称 起草单位 (1)陕西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修订)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修订)

 省交通运输厅 (3)陕西省小型客运船舶管理办法 省交通运输厅 (4)陕西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省卫生健康委

  第 6 页 共 8 页 (5)陕西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修订)

 省林业局 (6)陕西省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的建设项目管理规定 省国家安全厅 (7)陕西省住宅物业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省消防救援总队 (8)陕西省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省气象局 (四)拟完成的其他立法项目。

 (1)对《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省政府现行有效规章进行清理,省司法厅牵头。

 (2)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立法项目。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切实把牢行政立法工作政治方向。各部门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系统完整准确全面把握核心要义,做到融会贯通,落实到行政立法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切实通过行政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法规规章中,充分发挥法规规章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要严格执行立法工作向省委请示报告制度,凡重大立法事项、立法涉及的重大体制机制、重大政策调整,以及立法中需要由省委研究的重大问题,均要按规定向省委请示报告。

 (二)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实提升行政立法质量。要紧扣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着眼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所急所需,突出

  第 7 页 共 8 页 陕西特色,积极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研究,系统谋划,通盘考虑,抓紧填补空白点、补强薄弱点,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行政立法形式,在立法内容、条文体例、工作机制等方面勇于探索,积极推进精细化、精准化立法,确保行政立法质效再提升。要深入研究论证,用足用好各类听证、论证和咨询等平台渠道,积极发挥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广泛征求和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把情况和问题摸清楚、研究透,确保行政立法体现时代特点,确保法规规章管用有效。要全面准确把握现行法律法规,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开展行政立法,确保法规规章符合宪法精神和上位法规定,切实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三)坚持统筹协同推进,切实做好行政立法计划的执行。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压紧压实责任、密切沟通协调,推动行政立法工作加速、提质、增效。起草部门要切实提高送审稿质量,把握好工作进度,按时高质量完成起草任务。未经起草部门会议集体研究讨论的法规规章草案送审稿不得报送。报送前,起草部门应当与省司法厅做好沟通,如实说明征求意见、协调分歧等情况。因特殊原因需要变更立法项目的,起草部门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对列入立法计划的制定项目,法规规章草案送审稿原则上应当提前 3 个月报送省司法厅,为审查、审议等工作预留合理时间。对列入立法计划的调研项目,起草部门要积极做好立法调研,开展起草工作,条件比较成熟的,及时提请省政府研究。省司法厅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严把草案送审稿审查关,对不

  第 8 页 共 8 页 符合要求或者不成熟的,应当中止审查,退回起草部门重新起草或者提出其他解决方案。

推荐访问:陕西省 教育资源网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586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