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化学基础知识

时间:2023-08-12 1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化学基础知识第1篇(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0个)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及运用)。③化学用语: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

化学基础知识第1篇(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0个)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及运用)。③化学用语: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基础知识,供大家参考。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 第1篇

(一)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0个)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及运用)。

③化学用语: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④溶液、离子共存、非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其转变(守恒原理的运用),中和滴定。

⑤元素周期律“位—构—性”,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

⑥化学键、电子式。

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重点是等效平衡)——要求巧解,近几年都是等效平衡的解决。

⑧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溶液PH值及酸碱性)

⑨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现象、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等)

⑩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应用

(二)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以考查出现的概率大小为序)

①金属元素:铁、铝、钠、镁、铜。

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Al(OH)3Fe(OH)3、Fe(OH)2、Mg(OH)2、NaOH、Cu(OH)2、Na2O2、Na2O、Al2O3、Fe2O3、CuO、NaHCO3、Na2CO3

③非金属元素:氯、氮、硫、碳、氧

④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NO、NO2、SO2、CO2、HNO3、H2SO4、H2SO3、H2S、HCl、NaCl、Na2SO4、Na2SO3、Na2S2O3

⑤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有机化学基础(6个)

①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主线)

②同分异构体

③化学式、电子[转载]20XX年高考化学复习指导: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方程式

④几个典型反应(特征反应)

⑤有机反应类型

⑥信息迁移

(四)化学实验(7个)

①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主要是原理)

②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是原理)

③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收集方法)

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安全意识培养)

⑤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⑥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或评价实验方案。(这一类型题迟早会考)

⑦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分析处理数据这几年没考,但要关注这个问题)

(五)化学计算(7个)

①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②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③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④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⑤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⑥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


化学基础知识 第2篇

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考虑产物之间的反应

从解题速度角度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时,可以“四看”:一看产物是否正确;二看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拆分是否合理;四看是否符合题目限制的条件。从解题思维的深度考虑,用联系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化学原理来综合判断产物的成分。中学典型反应:低价态铁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与硝酸反应;铁单质与硝酸反应;+3铁的化合物与还原性酸如碘化氢溶液的反应等。

忽视混合物分离时对反应顺序的限制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对化学反应原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反应要快、加入的过量试剂确保把杂质除尽、选择的试剂既不能引入新杂质又要易除去。

计算反应热时忽视晶体的结构

计算反应热时容易忽视晶体的结构,中学常计算共价键的原子晶体:1mol金刚石含2mol碳碳键,1mol二氧化硅含4mol硅氧键。分子晶体:1mol分子所含共价键,如1mol乙烷分子含有6mol碳氢键和1mol碳碳键。

对物质的溶解度规律把握不准

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分三类:第一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氯化钾、硝酸钾等;第二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但是增加的程度小,如氯化钠;第三类,温度升高,溶解度减小,如气体、氢氧化钠等,有些学生对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理解不清。


化学基础知识 第3篇

1、常温下:

PH=12的醋酸和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显示酸性,原因是混合后醋酸过量。

PH=12的盐酸和PH=12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显示中性,原因是恰好酸碱恰好中和。

PH=12的硫酸和PH=12的氨水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显示碱性性,原因是混合后氨水过量。

2、常温下: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盐酸和氨水混合,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因为恰好中和,生成正盐,水解显示酸性。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氢氧化钠和醋酸混合,混合后溶液呈碱性,因为恰好中和,生成正盐,水解显示碱性。

3、影响水电离的因素:

(1) 温度:水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的,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

(2) 加酸加碱:加酸加碱都抑制水的电离。

(3) 加盐:
a:加入NaHSO4抑制水的电离。

b、加NaCl、Na2SO4、NaNO3、KCl对水电离没有影响。

c:加入可以水解的盐,可以促进水的电离。

4、的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降低。

分析:错误的,加水稀释时,醋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和醋酸根离子浓度均减小,但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的。因为温度一定,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氢离子浓度减小,氢氧根离子浓度就大。

5、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强这句话是错误的。

分析: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但是强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大,所以离子浓度就不一定大。如BaCO3虽然是强电解质,但是由于它是沉淀,溶解度极小,所以离子浓度也很小,所以几乎不导电。

6、几个问题的分析:

(1)溶液呈中性:指的是C(H+)=C(OH—)

(2)酸与碱完全中和:酸碱完全反应,生成正盐溶液,完全中和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完全中和得到的溶液呈碱性。

(3)pH=7:指的是溶液中C(H+)=10—7mol/L。pH=7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100℃时溶液pH=7溶液显碱性。

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的是碳酸钠溶液。

分析:正确,因为CO32—对应的酸为HCO3—;HCO3—对应的酸为H2CO3,因为H2CO3的酸性强于HCO3—,根据水解的规律,越弱越水解,CO32—水解程度大于HCO3—,所以碳酸钠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

8、溶液溶液是否能导电,是判断是否是电解质的参考标准,不是绝对标准。

原因分析:(1)有的化合物溶液不导电,但是是电解质,而且是强电解质。如CaCO3、AgCl、BaSO4,因为溶解的那部分完全电离。

(2)有的化合物溶液导电,但不是电解质,如CO2、SO2水溶液能导电,但是CO2、SO2都是非电解质。

(3)氯气水溶液能导电,但是氯气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因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必须是化合物。

化学基础知识 第4篇

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铁与硫蒸气反应:Fe+S△==FeS

铜与硫蒸气反应:2Cu+S△==Cu2S

硫与浓硫酸反应:S+2H2SO4(浓)△==3SO2↑+2H2O

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SO2+2H2S=3S↓+2H2O

铜与浓硫酸反应:Cu+2H2SO4△==CuSO4+SO2↑+2H2O

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2SO2+O22SO3

二氧化硫与氯水的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

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SO2+2NaOH=Na2SO3+H2O

硫化氢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3O2点燃===2SO2+2H2O

硫化氢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2H2S+O2点燃===2S+2H2O

化学基础知识 第5篇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包括电子的得失或偏移)。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元素化合价升降。

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或有电子的转移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失电子)→升(化合价升高)→氧(被氧化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得电子)→降(化合价降低)→还(被还原或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三、如果使元素化合价升高,即要使它被氧化,要加入氧化剂才能实现;如果使元素化合价降低,即要使它被还原,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

推荐访问:基础知识 化学 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基础知识(推荐5篇) 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185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