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历史分析题汇编12篇

时间:2023-08-16 14:10:05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历史分析题第1篇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历史分析题第1篇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分析题汇编12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分析题汇编12篇

历史分析题 第1篇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读材料、链接、答题。

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

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

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

历 史 材 料 分 析 题 中 问 题 的 四 种 问 法

"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否则是写不完整的;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

"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

答 题 四 忌:

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

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

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历史分析题 第2篇

对平时解答材料解析题出现的失误,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记住这一问怎样答才正确,应当考虑“我为什么没有答对”,只有平时注意总结失误,才能避免考场上的失误。

5例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作出决定,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从此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

材料二:20XX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共同在曲阜孔庙举行大型祭孔大典活动。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

说明孔子在中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有着很高的地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共同的鼻祖,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或:他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

材料三: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四:20XX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2)当儒家思想受到世界日益重视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精华中汲取什么营养以加强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贺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3分)

材料五: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祭祀教孝,男女防闲,是礼教的大精神),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丧礼最甚)、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中国人分裂的生活(男女最甚),偏枯的现象(君对于臣的绝对权,政府官吏对于人民的绝对权,父母对于子女的绝对权,夫对于妻男对于女的绝对权,主人对于奴裨的绝对权),一方无理压制一方盲目服从的社会,也都是这三样道德教训出来的;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3)陈独秀为什么要大肆抨击旧道德?(3分)

袁世凯以尊孔复古来抵制民主共和,以封建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陈独秀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向专制、愚昧、迷信等传统道德发起了猛烈的进攻。(3分)

材料六:20XX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和孔子后裔在山东曲阜为孔子标准像揭幕。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7年的祭孔大典上正式向全球发布。(下图)

(4)对为孔子立标准像一事你有何看法?(可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赞同:解决了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对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标志性孔子形象,弘扬传播孔子文化,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有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建设。

反对:没有这个必要。孔子之所以在中国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在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是因为一部《论语》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其长相如何并不重要。


历史分析题 第3篇

1、材料解析题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材料、数字材料、图形材料、综合型(即前面三种材料的结合型)。

2、根据命题者给予材料提示的显著程度,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解析题,命题者不给考生任何有关材料背景的说明,完全依赖于考生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及其他相关知识背景,考生根据已有知识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属于哪部分历史范畴(时间、朝代、范围),这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判断这一步走对了,才能在此基础上回答命题者所给出的有关问题。

第二类、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题

这类材料中,命题者在给出材料前,往往在题首给出关于材料的背景说明,或引用提示明显的材料,考生据此可立即发现命题者所要考查的历史范畴。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1例1:

材料一: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扼要指出材料一、二的核心思想。(2分)

(2)从时代背景方面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差异的原因。(4分)

(3)试从客观作用方面简要评析上述材料中的思想观点。(4分)

答案:

(1)材料一:宣扬君权神授。材料二:君主是天下大害。

(2)董仲舒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君主专制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黄宗羲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期),君主专制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枷锁。

(3)董仲舒的观点适应了地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推动了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黄宗羲的观点在继承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对封建制度的质疑和挑战,具有进步意义,对后来的反封建斗争有着积极的影响。

2例2:

阅读以下材料:

上海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名义资本为15万两,分为1500股。每股100两,但只有1100股认购并缴足了。公司是私家经营,职工有外籍技师1人,中国职工约100人。此厂每月能产纸60吨,实际上1891年全年产纸共600吨。它迄今还没有分付过股息。因为这个原故,同时又由于原材料昂贵与日本纸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此厂的产品在纳税方面并未享受什么优待的章程。

——摘自《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据材料,把伦章造纸厂的基本情况概括为若干要点列出来;并指出这个厂的命运说明了一个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边的时间(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断该题谈的是19世纪80、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工业的发展状况。本题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况:

(1)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业;

(2)经济效益差;

(3)受到日本纸的竞争;

(4)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经营困难,濒于停业。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受外国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非常困难。伦章造纸厂的遭遇是一个缩影。

本题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体现了命题中的高层意图。

历史分析题 第4篇

(一)、阅读、理解材料。(读)

通过阅读来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

根据你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

★ 阅读、理解过程中应该注意:

1、题目“四语”

规范的高考历史材料题,其题干一般有四个成分:

第一,提示语,它告诉你答题方式,是根据材料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答;

第二,主干语,它告诉你解答所涉及的主要历史问题;

第三,限制语,它限制了回答问题的时空范围;

第四,答案语,它告诉你具体答什么,是原因、内容、影响,还是认识。

20XX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Ⅲ第39题的题干:

“根据材料一、二(提示语),概括两汉时期(限制语)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干语)主要变化(答案语)。”“结合所学知识(提示语),指出材料三中(限制语)仓慈的做法(主干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语)。”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包括时间、国别和作者)。

有时命题会把材料出处放在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3、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入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扣本:课本里有

超本:课本里没有,材料里有。

(二)、领会命题意图。(思)

命题者在设计材料题时,根据考试大纲的能力要求进行设计,那么考生要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领会命题是想通过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等。

1、思考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题的大方向就有了。

2、思考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3、思考设问间的关系。

设问间的关系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因此要考虑材料间的关系。其中,材料与材料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比如同一时期不同行业的发展状况,材料间不存在先后顺序,目的考察考生能否从不同角度的材料中归纳中心。有的是以一定的逻辑顺序为排列依据,突出在“变”字上,所以材料的先后顺序不能变换。考生就要细心观察每一材料间的联系,明确为什么会变,变成怎样,变产生什么影响,怎样评价它的变化。

(三)、组织答案(写)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1、按问按分列点。

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分值是6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2、语言要方简意赅。

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准确使用“历史语言”,不滥用文学语言或口头语言。坚持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

3、答好第一问。

4、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

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盲目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首先要肯定它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或落后性。

5、要实事求是,

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 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实际上这还是“左”倾思想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阶级在上升时期都起过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曾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倾或“右”倾思想。

无产阶级可否使用“局限性”一词?

6、如何组织答案?

1)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来回答。

3例3:

材料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革命的急风暴雨时期已经死亡。

——中共八大决议

材料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并且要反映到共产党内来,成为产生修正主义的社会根源。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决议

回答:①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据材料指出其原因。

②材料二与材料一的观点相比有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其观点。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的认识问题,只不过是各自的观点不同。经过阅读分析材料,我们可得出设问①的答案是:认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已基本解决,原因是材料中的“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设问②的答案是: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实际上是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纲。

4例4:

20XX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9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万多吨,1899年增至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在摘录材料时需要注意:第一,不要整段抄写材料,只能摘录与问题有关的词句;第二,如果题目明确规定“不许摘抄原文”,可以变通一下,将要摘录的句子换一种句式表述出来,关键词不变;第三,若材料是文言文,摘录时一定要用白话文表述。

当然,要得高分,仅仅摘录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对材料进行综合、归纳。

2)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如以下材料: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把“二十一条”当面递交袁(世凯)。他说:“日本政府向大总统表示诚意,希望中日悬案能够早日解决。同时也是大总统向日本表示善意的一个良好机会。中日悬案解决,中日两国的亲善关系加强,日本政府希望贵大总统高升一步。在商谈中,请贵大总统严守秘密。”“如果大总统现在接受这些条件,日本人民将深信大总统的感情是友好的,而且日本政府以后可能对大总统提供帮助。”

回答:日本为何在1915年初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实质是什么?袁世凯持什么态度?

这则材料是关于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的历史事件,而这件事的背景、实质、袁世凯的态度等问题在教材中就有讲述,从教材可直接得出答案。

3)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同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两方面结合,组织答案进行回答。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材料解析题大多数是这种题型(小作文也属于这种题型)。

如以下材料:

“由于水力和蒸汽机的出现——这两者使机械化发挥生产力所需要的全部潜力——和采用充足的、完全赤手空拳的劳动力,生产力水平显著增长。英国的优势在整个上半世纪(19世纪的上半期)期间处于压倒地位,1850年以后,这种优势虽然在某些部门中有所减少,却仍然是重大的。……”

——摘自M·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

回答:据材料分析英国工业在19世纪上半期处于世界压倒地位的主要原因。

这样的材料解析题,在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只要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综合筛选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我们把这种思路运用到解答这道题目上来,从材料所提供的时间来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的第①点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又可以得出答案的第②点是:大力使用水力和机器等动力;从材料中的第三句话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结合又得出答案的第③点是:通过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和贩卖黑人奴隶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本。可以说这种材料解析题的题型和解题思路成为历史材料解析题考试的典型代表。

7、写答案做到“四化”

考生的答案要力求文字准确,条理清楚,书写规范。因此,必须做到“四化”,即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标题化。

段落化:就是将一个问题分成若干层次,将大题化小,每个层次一个自然段。

要点化:就是答题时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答要点,因为高考阅卷都是按点给分。考生切忌将所背的课本或资料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搬到试卷上,如果写了太多繁杂的话,会淹没答案中的得分点。

序号化:就是按时间先后或性质归类依次回答,并在每一个要点前标一个番号,如(1)、(2)、(3)或A、B、C,使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标题化:就是在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前面加上一个小标题。如“原因”、“性质”、“意义”、“认识”等。这样做等于告诉阅卷老师:“某个问题是答在这儿。”

历史分析题 第5篇

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

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

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及材料出处;

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

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根据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2、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①、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取舍。

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

②、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

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③、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人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解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为突破口。

3、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于以弥补。

4、认真组织答案:

①、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

②、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

③、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

④、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

⑤、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

历史分析题 第6篇

相对于客观题来讲,历史主观题内容丰富,设问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主观试题可发现,历史主观题中的材料容量较大,信息多样化,而且有的材料文字比较晦涩,不容易被理解。因此,解答好历史主观题将成为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主观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重要的题型,形式灵活、区分度强,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该题型能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试题的细致研究,总结出了“二读一联一作”和“三定法”的解题思路,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的结构一般是材料+设问。“二读一联一作”是指读设问、读材料、联系教材、有效作答的解题思路。“三定法”是指在读设问的过程中运用的定源法、定动词法和定位法。

历史分析题 第7篇

1、审题: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

2、读材料:

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

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

3、链接:

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

4、答题:

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提纲。

历史分析题 第8篇

③材料三表明北洋水师有哪些特点?

材料四:

一个中国军官带我去参观北洋水师。我注意到船上有一门大炮被帆布很严实地裹着,这位军官很自豪地解释说,这是一门新型的急射炮,并命令军需官把帆布扯下来,看得出来,军需官很不情愿。当这门大炮终于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发现,竟然有人把它当成储藏狗肉的地方,里面还有米饭、腌菜,筷子则横七竖八地扔在那里。

一艘中国军舰开赴朝鲜作战,但军舰上却没有大炮。原来,管带(舰长)把大炮典当了,却未能按时赎回。对于这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故事,我只能说:在中国,这样的事并非不可能。

(英)亨利诺曼著,邓海平译:《近代中国社会》

④材料四表明北洋水师存在哪些问题?

⑤综合四则材料,你认为北洋水师败于日本联合舰队,原因有哪些?

●答案: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后,为掠夺财富和原料、开拓海外市场,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海洋的意义;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分割世界,开始更为激烈地争夺海上霸权。

②不同:材料二重视陆地、轻视海洋,材料一积极争取制海权;材料二依托炮台、消极防御,材料一则要求海军主动出击。原因:尽管西方资本主义侵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但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缺乏开拓海外贸易、争取制海权的内在动力;长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远远落后于世界,清政府的官员大多闭目塞听、昏聩不堪,较开明的洋务派也难以认清世界潮流。

③特点:投入巨大,装备精良,官兵文化素质高。

④军纪涣散、军官贪赃徇私。

⑤战略、战术陈腐、保守,战斗力虚弱,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已然腐朽。

历史分析题 第9篇

在我们历史考试中,我们发现的历史材料分析题中的常见材料类型有哪些呢?

01

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

可分为两类:

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

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02

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

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03

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

历史分析题 第10篇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

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

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

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分析题 第11篇

一、时间的分配

现在中考历史时间是60分钟,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如果太快,极有可能因没有认真审题而失分;如果过慢,就会引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试卷。因此,考试时一定要合理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

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2、注意分析题干和题肢的关系,有的题肢的内容是对的,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不能选。对于没有把握的题目,多读几遍,找到关键的字句去分析,把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选择与重点字句相关的选项。

3、有的是反向选择的要注意,即选择不正确的或者不符合题意的,这要特别注意。

4、不要凭经验答题,说不准题目跟你做过的题目考察的角度不同。凭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答题。

5、选择题选好以后,如果没有十分把握就不要改动,相信你的第一感觉。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带着问题读材料2、重视材料出处3、读懂材料,挖掘引申含义

4、善于提取有效信息5、规范做答

历史分析题 第12篇

(1)内容浓缩法

就是根据材料主干,将其内容的精华和核心进行高度压缩或分解,用最简单、最本质、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如中国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将其内容浓缩为:“国王所有,诸侯享用,奴隶耕作,形似‘井’字”。或者进一步浓缩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这样记忆的好处是在需要回忆这段内容时,只要酌情在每段话上“添枝加叶”就可以了。内容浓缩法需要积极地思维和辛勤地筛选,只有这样,才能把精华提炼出来。在浓缩的过程中,删繁就简,择精选萃,使知识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质量上成倍增长,显著地提高记忆效率。

(2)字头浓缩法

就是将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字头提出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字头浓缩法在识记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整体缩影,特点在记忆较多的人名、地名时能发挥良好的效果。如记忆丝绸之路中几个地名,可将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等提取浓缩为:“长河新,安西大”。

(3)数字浓缩法

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二百万人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4)口诀浓缩法

就是以整齐押韵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形式上近于顺口溜,内容上极其概括,然后实行强化记忆。应用时根据口诀进行联想展开,达到准确全面记忆的目的。口诀浓缩法简单有趣,但是在开始时需动一番脑筋,把识记材料编成生动有趣甚至有韵味的口诀,这是要下点功夫的,不过,一经编好,便终生难忘了。如我国封建朝代歌: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宁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共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十国各兴歌:前后蜀,南北汉,两吴(吴、吴越)两南(南唐、南平),闽和楚。

清朝世系歌: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即:努尔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工具,可以起到信息贮存器的作用,是一个小巧的知识库,浓缩记忆法是记忆的捷径,运用得法,既能巩固知识,又能节省时间,一举两得,便捷可行。然而,浓缩不是万能的,不能盲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浓缩,方有良好效果。在利用浓缩法时,要注意弄通识记材料的含义,理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加以浓缩记忆。

还应指出的是,浓缩前要考虑所浓缩的内容是否属于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和基本内容,如将次要内容或本身就很简单的内容加以浓缩来记忆,无异于舍本逐末,就无法体现浓缩的“刀刃”作用了。

三、板块记忆法

把历史知识排列组合成一个板块结构,比单个记忆又快又牢。如:陕北保卫战可化简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沙(家店)四战。奥斯曼土耳其扩张战争可为:阿(德里亚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坦丁堡)四战。

土地革命路线可总结为:依联限保消变六字。(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四、逻辑记忆法

所谓逻辑记忆,即指在搞清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各组成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的记忆。在进行历史考查时,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对所要途述的事件十分熟悉,但他在答题时常常答不完整,即使大小事件他都提到了,也往往说不到点子上。任何历史事件都由三大部分组成,因而要把一个历史事件叙述完整,必须交代清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事件的前因、事件的过程、事件的意义(包括性质、作用、影响、评价等),而叙述事件的过程要力求简洁,但时间、地点、人物、结果诸要素不能遗漏。

五、分类记忆法

所谓分类记忆,即把历史事件加以归类整理以达到记忆目的。历史课本上,每写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朝代、一个历史阶段,都往往提到政治、经济、军事、文比诸方面,显得头绪繁多。如果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进行整理、归类,便可将纷繁的头绪理得比较清楚明了。

要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知识分类整理。

比如,法国的拿破仑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要全记住,确非易事,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将其对外战争进行分类,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1)正义性、进步性的战争:多次打垮欧洲大陆封建君主组织的干涉军和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防止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复辟。

(2)争夺霸权的战争:同英国、沙俄所进行的战争。

(3)侵略性的战争:进军埃及,侵犯葡萄牙、西班牙等。

这样,记住了三个观点,就比较容易说清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概况。

又如,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这个人物,学生要记住他在历史上的活动也不容易,有关他的历史记叙分散在课本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左宗棠的活动作分类、归纳:

(1)他是湘军军阀,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了人民起义。1860年起,他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围攻天京;镇压捻军,率湘军尾追西捻军到陕西;镇压回民起义。

(2)洋务派的地方代表,办过“洋务”,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作过贡献。1866年,他从法国购买机器和材料,成立福州船政局。

(3)为保卫祖国不受侵犯作过贡献。1875年他任钦差大臣,次年进军新疆,在人民的配合下,痛歼阿古柏侵略军。1878年初收复了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利用阿古柏分割中国领土的阴谋。在中法战争中,他是主战派。

这样分类归纳以后,记忆就方便多了,对左宗棠这一历史人物应该怎样评价,也就不会感到困难。


推荐访问:汇编 分析题 历史 历史分析题汇编12篇 历史分析题(汇编12篇) 历史分析题怎么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297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