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原因

时间:2022-09-02 12:20:06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的原因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然而,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原因,供大家参考。

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原因

 

 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的原因

 对现代父母来说, "打孩子"也许是最不被认同的教育方法, 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然而, 从没打过孩子的父母恐怕很少, 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能做到绝对不打孩子, 而世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

 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 事后又十分后悔、 自责。

  英国与美国的很多地区都规定父母打孩子是违法的, 可是在韩国, 法律又是允许父母打孩子的。

 要不要打孩子, 这不仅是一个理念上的问题, 更是一个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寻找有力论据来加以证明的问题。

 就请大家一起来尝试对这个问题进行较为细致、 全面的剖析。

  不打派主张:

 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简要概括, 有如下几点:

  1、 影响亲子感情

 ·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

  · 使亲子感情疏远, 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 尤其是做错了事后, 都不敢跟父母讲。

  2、 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 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 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 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 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 但有自尊心。

 大人打他, 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 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 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 造成懦弱、 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 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 所以会思前想后、 畏首畏脚; 在他人面前时, 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 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 导致拘束、 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 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 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 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 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7、 让孩子失去内疚感

 孩子犯错后, 如果他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父母却没有惩罚他, 他心中会有一种强烈的内疚感。

 但是,如果父母打了他, 反而会使孩子觉得一报还一报, 挨完打便两清了, 心理也平衡了, 于是失去内疚感。

 这种情形, 在年龄稍大一点的儿童身上经常发生。

 因此, 对一个比较自觉的孩子, 犯错后, 激发他内心的道德自觉, 要比外在力量的制服更好些。

  主打派主张:

 "打"也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 尽管打孩子看起来很不人道, 但也许它本身无所谓好坏。

 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 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图, 也可以实现很多高尚的目的。

  1、 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物, 避免肉体的伤害。

  当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 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 对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没有记性, 父母又没有时间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 就可以打孩子。

 这种惩戒方式, 可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避免他被烧伤、 烫伤以及受到其他肉体的伤害。

  2、 避免放纵孩子做坏事。

  孩子做坏事时, 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 刺激的精神体验。

 如果这时不打他, 那么他做坏事时带来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唯一的体验。

 一旦这种"愉快体验"成为做坏事后的唯一体验, 或者因为父母的批评不够, 以至于这种愉快的体验盖过了痛苦的体验, 孩子就会把做坏事当成内心十分向往的事情, 脑海中对于"不能干坏事"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于是乎, 孩子的胆子越来越大, 也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更不会痛改前非。

  3、 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 纠正任性。

  现在, 由于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及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 真的是"要雨得雨, 要风得风"。

 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 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子, 而是怪罪他人或环境; 即使知道孩子错了, 也会袒护他,

 金三角 86730280

  华南 86500956

  兴工街 84651279

  南沙 84399022

  金州 87807650

 凌水 84584519

  第

 页 2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错误, 不舍得让孩子暂时痛苦一下, 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 不会通过有效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犯错后, 对他进行体罚, 可以让他明白很多没有道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自己提出无理要求不但父母不会帮自己做, 而且自己也不能做, 一旦做了, 就可能面临严重的后果, 这种后果又必须由自己来承担,无论是谁, 都救不了自己。

 "惯子如杀子", 这句中国古训, 值得当今的年轻父母仔细品味。

  4、 学会如何克服挫折, 改正自身错误。

  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让他有一次面对错误的经历。

 恐怕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惩罚。

 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 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 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 受了委屈之后, 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

 不要像现在的有些被宠惯了的宝贝一样, 稍有不顺, 就认为世界末日到了, 就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割腕跳楼、 自寻短见。

  5、 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义的观念。

  在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 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 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 只有做好事, 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

 在孩子做坏事后打他, 可以让他切身感受到, 一种不良后果肯定随着自己做的坏事而来, 这样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一种碰运气的犯规赌博心理。

 如果不打, 其他惩罚措施很难保证一定会对他产生威慑力, 他会想, 反正你不能把我怎么着, 只不过吓唬我而已。

 一旦不良的诱惑再次出现, 一旦孩子的"自律之窗"没有关紧, 下次极有可能重蹈覆辙。

  6 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

 如今, 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 甚至认为打孩子是愚蠢的, 是父母自己无能, 是不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一种表现。

 的确, 在以下很多情况下, 是不能打孩子的。

  1、 孩子犯错误, 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 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 孩子所犯的错误, 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 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 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 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 再去惩罚也不迟。

  3、 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 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 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 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 头脑清醒了, 再实施惩罚。

  4、 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

 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 十分敏感的孩子, 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 不到 3 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 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 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 道德感也有了发展, 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 而 3 岁前的孩子, 这一切都没有出现, 或者只是刚刚发展。

 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 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 1 岁半, 对于 1 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

 因为在这一年龄段, 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 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 喝、 拉、撒、 睡带来的条件反射, 是无意识的。

 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 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 1~3 岁的阶段,

 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

 儿童迅速学会走、 爬、 推、 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 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 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换句话说, 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

 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 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

 如果父母使用体罚, 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育儿小贴士:

 在孩子 3 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 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 面对孩子帮倒忙, 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 既要管住孩子, 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 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 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 不去搭理他, 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 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 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 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

 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 这一阶段的孩子, 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 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 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 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 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 6 岁以后要尽量少打, 12 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 孩子 6 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 而到了 12 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 岁以后, 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 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 自尊心越来越强, 开始努力地做事情, 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 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 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养成消极、 自卑的人格; 而且在这一时期进行体罚, 孩子能够清楚地记住父母对自己的体罚, 在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进入青春期后, 儿童在肢体运动、 认知、 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 逐步形成完整的统一的自我。

 他们强烈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 独特的个体, 具有认识自我、 表达自我、 张扬自我的强烈要求。

 如果这时体罚孩子, 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 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一些男孩子甚至还会产生某种报复与逆反心理; 而且, 随着知识的增多, 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 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 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

  4 种情况下可以打孩子

 在中国, 父母打孩子,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采访现在的父母时发现:

 尽管有少数人不打孩子, 但多数还是打的。

 如果你认为"不打不成才", "打是亲, 骂是爱, 不打不骂是祸害"等观点是有道理的, 如果你经常不能通过积极的鼓励, 也不能通过讲道理让孩子遵守规则, 那么你可能认为在以下情况下, 父母或许可以通过"打"的方式, 给孩子以威吓, 使其改邪归正。

  1、 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 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 但由于孩子年龄太小, 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 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 家里人又没有足够时间看住孩子时。

 比如:

 有很多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 开水瓶、 玩火等, 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制止, 将会发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2、 当孩子某些作为、 习惯、 心理倾向, 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

 比如:

 从家里偷过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还有很多小男孩喜欢打人欺负比他弱的孩子, 并以此为乐。

  3、 过于自私、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 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

 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 从来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不懂得要关心他人, 长此以往, 进学校后很难与同学相处, 走上社会后, 无法适应社会。

 对于流露出这种倾向的孩子, 父母要及时帮他们纠正。

  4、 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他有规则存在, 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 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 下次还想再犯时, 可以打孩子。

 简单地说, 屡教不改时, 可以打他。

  特别提醒:

 孩子不能乱打

 虽然主张在有些情况下, 可以打孩子, 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残酷、 虐待性地责打孩子, 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 逮住哪里打哪里, 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

 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 拖鞋等, 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 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 眼睛和耳朵。

 在实施体罚时,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及时惩罚, 不能倒算帐。

 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 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

 这样, 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 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 讲明道理, 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

 惩罚时, 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

 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 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

 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 才不会再犯。

 由于孩子年龄小, 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 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

 因此, 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而且, 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 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 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 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尽管小, 但有自己的脸面, 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 他是不甘落后的。

 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 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 不能经常打孩子。

 俗语道:

 "常骂不惊, 常打不怕。

 "孩子要是经常挨打, 由于"久经沙场, 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 刀枪不入"。

 记住, 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金三角 86730280

  华南 86500956

  兴工街 84651279

  南沙 84399022

  金州 87807650

 凌水 84584519

  第

 页 4更多教育内容请点击科苑学校官网:

 http: //www. keyuanxuexiao. com/

推荐访问:家长打孩子弊大于利原因 家长 原因 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82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