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时代任务【完整版】

时间:2022-09-06 11:40:16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作者:戴家干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007年Z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中,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考试、特别是高考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历来受考生、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时代任务【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时代任务【完整版】

 

 从考试到评价:

 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

 作者:

 戴家干

 文章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年 Z2 期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伟大实践中, 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考试、 特别是高考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环节, 历来受考生、 家长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国是一个考试的大国, 考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社会和教育大变革时代, 能否着力打造优质的考试, 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都至关重要。

 当前, 重要的是在传统考试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考试与评价体系, 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跃升, 这既是考试改革的核心间题, 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在纪念恢复高考 30 周年之际, 理性地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就显得尤有意义。

  一、 以考试代赞评价是紊质教育难以落实, 教育改革难以突破的关健问题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手段。

 任何考试都是测量应试者知识与能力, 素质和潜力的量尺。考试的本质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化的认识, 是一种事实判断。

 教育评价则是按照社会的价值标准, 对受教育者的诸种要素进行价值评估, 其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考试为教育评价提供了量化资料, 但不能替代教育评价。

 当前, 在考试与评价的关系上存在认识不清、 相互混淆的问题, 这集中反映在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不能区分考试和评价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操作方法, 其主要倾向是以考试代替教育评价。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期, 教育部曾作了一项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现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由于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 以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被简单、 机械、 错误地使用,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表现在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 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评价体系不合理;过于注重纸笔测验, 评价方式单一;偏重智育, 忽视体育和美育, 德育实效性差;更多关注书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的道德、 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得不

 到应有的重视;不尊重学生的情感、 自尊和个性差异,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是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缺失的表现, 其直接后果是以应试方法取代教育过程,“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 这种现象不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削弱了教育改革的成效。

 正因为如此, 考试受到的批评和责难也越来越多, 有时这些批评和责难甚至超出了考试本身的范畴。

 [NextPage]

 实现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质的飞跃, 首先要从观念上理清考试与评价的关系问题。

 以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考试, 首见于我国古代。《尚书》 记载:四岳举鳃治水, 帝曰:“异哉!试可乃已!” 而四岳举舜嗣位, 帝曰:“吾其试哉!” 这就是我国考试现象的发端, 其中包含了考试和评价双重意义, 也就是说在考试的初级形态, 考试与评价并无明显区别, 因为当时的社会分工并不需要二者具有截然不同的操作标准, 但是不能说其时就没有评价的含义。

 事实上, 在这一时期, 评价的观念蕴含于考试观念之中, 评价的操作包含在考试的行为之中。

 从考试与评价的功能上看, 考试是即时性的, 而评价是过程性的, 先有考试, 由考试引发评价进而考试与评价形成不同体系, 是一个客观的发展过程。

 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 同时也制约着教育考试与评价的发展。

 就考试而言,并非有了教育才有考试, 当需要对人的某种行为进行了解和比较的时候, 考试的意识就产生了 ;当需要用某种观念和方法对人的能力或特点进行评价的时候, 考试的标准就产生了 ; 当需要用某种标准和规则对人进行社会性管理的时候, 就出现了考试制度。

 如果说考试是古代社会的产物, 那么评价就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因为社会的分工需要建立不同领域的评价机制, 选拔多样化的人才, 而评价标准则直接来源于对工业产品和生产秩序的评估, 同样,对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也产生于这个时期, 此时考试作为学业评估的方式则被包含在整个教育评价的体系之中。

  总之, 考试与评价是工具和目的、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

 考试主要侧重于测量的技术, 侧重于对个体和某个群体的结论性评价, 而教育评价更多的是反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评价标准;考试偏重于智育, 强调考评学生记忆教科书的程度,而教育评价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 技能和能力, 又要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 兴趣爱好、 身体发育状况和心理品质等;考试注重量化, 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以区分和选拔学生, 而教育评价不仅要对当前结果作出描述, 还要考察其发展过程, 诊断其症结, 提出补救措施。

 考试为评价提供了分析的基础, 没有考试所取得的量化资料, 教育评价的定量分析就失去了基础。

 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应取消考试, 而是应强化考试评价机制, 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 克服考试所带来的弊端, 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个根本目标。理清了考试与评价的区别, 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当前存在的以考试内容规定教育内容、 以考试的情况评估国家教育状况的弊端, 就会意识到建立教育评价机制的迫切性。

  早在 30 年前恢复高考之时, 邓小平同志于 1978 年 4 月 22 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

 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

 要认真研究、 试验, 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使它完善起来。

 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 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 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对这段话做整体理解不难发现, 小平同志是将考试作为一种“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的评价手段来给考试定位的。

 如果说我们用 30 年的时间实现和完善了一种考试, 这仅仅是完成了部分任务, 更重要的是必须拓展考试的功能, 实现考试对教育、 教学的评价。

 小平同志同时还指出了以“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为核心的考试改革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 考试不仅不应该淡化, 而且要强化.特别是要在评价上面强化。

 这样才能“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

 没有评价功能, 考试何以“鼓励和帮助” ? 小平同志的论述是我们深刻认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 科学地理解考试与评价的关系、 实现考试工作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二、 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 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读书、 信任考试的优良传统习惯, 历来中国人就把读书、 教育、 考试和人才选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延续了 1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由此而传承的文化基因,根深蒂固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当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考试评价制度和方法也深深地刻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20 世纪中叶以前, 我国虽是考试的大国, 但不是教育的大国, 以考试内容规定教育内容, 以考试状况评定教育状况已形成思维定势。

 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把考试当成教育的杠杆, 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价值尺度。

 这是我们的历史局限, 但也是我们因势利导, 由此前行的基点。

 利用考试资源, 服务教育。

  [NextPage]

 评价, 即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 利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 是实现考试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

  第一, 利用考试资源, 就要有一个好的考试。

 适应教育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一个好的考试要考出人的长处和优点, 要能够把学生的兴趣、 能力、 潜质等特征性的东西描述出来, 并予以引导, 鼓励其发展自己的特长, 即马克思所说的“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果比较一下我国和国外教育发达国家的考试, 就会发现国外考试是考出特长。

 如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后制定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 提出必须使各个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在几个重要的年龄段,通过测试提高其能力和素质, 鼓励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长, 起到了人才分流的作用。

 而我们的考试是单一的选拔功能, 是挑错考试, 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

 2003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此次评价改革,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

 这一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如行为观察、 情景测验、 学生成长记录等, 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潜能、 不足以及发展的需求, 这是教育评价的新突破。目前, 新课程改革要求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收集、 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环境意识、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怎样才能在考试中予以实现, 值得下大气力研究、 探索和实践。

  第二, 改造我们的考试首先要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洒, 加强和深化村人的能力、 学力和潜质的测评。

 2006 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 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精辟地阐释了素质教育与考核、“减负” 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系, 他强调指出, 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 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 全面性和经常性。

 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考试的规律, 体现了考试是为素质教育、 为培养人才这个目的服务的。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素质教育和考试对立起来。

 目前存在的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 教学倾向, 主要应由教育评价制度来纠正。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 要加大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力度, 使考试既贴近基础教育, 同时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当然, 仅以考试的力量是难以完全解决所谓应试教育倾向的, 最好的办法是建立综合学业水平评价体系, 制定评价标准进行综合治理。

  第三, 教育考试机构要利用考试资源做好评价工作, 这个评价是对考试的评价、 是在一个特定角度对国民素质的评价、 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邵分。

 以考试测量的方式检验和评价基础教育质量是一个世界性趋势。国外不少著名的考试机构参与了一些大型的国际评价项目, 如 PISA,TIMSS,NAEP。

 在这些评价项目中, 考试内容不只是来自于教材, 更注重来自于现实生活, 测量内容不仅是知识, 而且是学生的能力。

 测试中收集的数据信息, 不仅涉及智力方面的, 还包括认知、 态度、 情感方面的内容, 甚至还有学校、 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情况。

 考试的数据要能够逐渐形成一个客观的标准, 对于大规模考试来说, 重要的途径是实现考试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通过这些方面评价教育教学、 评价学生。

  第四, 教育考试机构进行评价工作是合理利用考试资源为社会服务的体现, 是对考试进行优

 化和自我约束的体现, 足完善教育评价体制的体现。

 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 提供优质测评服务是国外著名教育考试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政府、 教育和社会均为他们的服务对象。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社((ETS)提出的“做考试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做国际评估领域的专家,做专业证书考试和资格证书考试的创新者, 做考试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维护者, 做教育政策的参与者” 的定位, 我们不难体会出其依据服务对象确定自身发展定位的思路。

 这也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很多知名的有影响的考试机构.都在转型调整定位并将其组织更名为评价机构。

 目前, 我们的教育考试机构也提出了强化教育评价的理念, 评价教育、 评价考试、 评价考生。

 为考生不仅仅提供一个分数, 还要通过各种数据给考生知识、 能力、 特长和潜质的报告, 并通过“成绩报告单” 的形式体现, 此项工作已经在个别省市试点。

 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将试验采用成绩报单, 让考生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是强项, 哪些方面是弱项,让他们知道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最适合, 鼓励他们向自己的专长发展。

 而不仅仅是知道有没有通过考试。

 由国家考试机构主导, 大规模实施成绩报告还是第一次, 这是教育考试利用考试资源为评价服务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我国教育考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NextPage]

 三、 强化教育评价。

 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考试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考试与评价改革, 努力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在借鉴国外专业化考试机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拓展教育考试机构的功能,明确新的发展定位, 逐步实现从单一的考试机构管理向考试机构管理与教育测评服务并重转变, 从行政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 努力在国家建立教育评价体系的进程中发挥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

  第一, 教育考试机构要进一步理顺自身评价工作与教育评价的关系, 建立为整体教育服务的观念。

 实现教育考试机构的评价功能将进一步拓展其活动领域, 也势必与教育研究机构和评价机构产生联系, 积极主动地和有关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 开展高水平的教育考试与评价研究工作, 促进形成科学、 完整的教育评价标准体系和建立良性工作机制, 并同时推动考试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这其中尤其是要发挥教育考试机构在考试信息资源、 命题人员、 考务组织等方面的优势, 为评价教育、 评价学校、 评价学生服务。

  第二, 在“大评价观” 的指导下, 将自身的评价工作与教育评价机构的工作形成互补。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其内容的广泛性, “大评价观” 即广义的...

推荐访问:从考试到评价:教育改革时代任务 教育改革 完整版 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854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