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产教融合”说“融合”【优秀范文】

时间:2022-09-22 10:20:09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产教融合”说“融合”摘要: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试从“融合”切入,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教融合”说“融合”【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产教融合”说“融合”【优秀范文】

 

 “产教融合”说“融合”

 摘要: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创新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问题。本文试从“融合”切入,联系高职专业,明其义,辨其物,合其度,切其法,最终而得其功;从而对产教融合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产教融合;融合之义;融合之度;融合之法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之同时,受教育体制与办学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学校与企业的契合度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深化產教融合,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迫切要求。2017 年 12 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将产教融合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与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9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又明确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正因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无论理解还是不理解,职业教育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这是毫无疑义的。

 1 正名:“融合”之“义”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现代职业教育要走的产教融合之路,必须先明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一说到产教融合,人们便自然想到校企合作;甚至有许多人将二者混为一谈,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事实上,两者虽密切相关但并不等同;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相同与相异,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主动适应新常态,自觉践行新理念,从而“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大有裨益。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在西方国家已有近百年历史,欧洲是校企合作概念的最早形成之地。上世纪中期,为满足社会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对职业教育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创新了许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和法国的“学徒培训中心”等等。同国外相比,我国形成校企合作概念的时间要晚得多。而“产教融合”的提出与研究,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应该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福斯特 1965年在其《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中提出的。在我国,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到具体实施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从 2005 年全国职教工作会上“校企合作”的提出,到 2013 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报告中“产教融合”的最早出现,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是近年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重要决策。

 关于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二者之异同,许多人作了大量的研究,此处不赘。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概念内涵既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简言之,二者内涵相一处在于“合”,合者,合伙、合力、合办也;相异处在于“作”与“融”,“作”者,劳作、作为也;“融”者,融汇、交融也。从语义上看,“校企合作”着重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单体互动,“产教融合”之重点则是“产业”与“教育”行业或系统之间的结合。“合作”体现的是在同一框架下,双方共同完成内容与任务;而“融合”则体现的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双方关系密切;“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可见,二者交融深度和广度是不尽相同的。

 显而易见,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而产教融合则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

 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显然,“产教融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是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养成、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行为或过程。其本质是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强化实践教育,打破藩篱分割,开展合作育人。因此,产教融合是校企双向互动与整合的过程,校企交往由单向自发走向双向自觉,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是更适合于时代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办学方式。

 2 释名:“融合”之“物” 产教融合,到底包括那些内容,这也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题中之“物”,即内容也。产教融合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宽泛,但是,由于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内容;各个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与不同专业特点,有的放矢,有目的地精准选择。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人才规格的确定。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人才培养的标准一定在社会,确切地说,“产品”的质量标准在“用户”。对于人才的标准,企业最有发言权。尤其是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快速变化;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学校必须尊重用人单位的意见。所以,在产教融合上,我们与企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的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落到了实处。

 二是培养路径的确定。在产教融合中,人才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不是由校方单一确定的,而是学校与企业在认真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之后,再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路径。换言之,就是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比如说,笔者曾经在一所职业院校推行的“三元育人,书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改革的尝试。将行业证书的知识内容完全融注于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切实保证了实践课时达到总课时的 56%,而且实践训练有 80%是由企业完成的。可以说,“证教融合”就是 1+X 的最早实践。

 三是师资互换的落实。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否则不能胜任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过去,对于双师型队伍建设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教师去企业锻炼的途径不畅通。但是,实施产教融合之后,这个难题迎刃而解。校企双方有共同的需求,双方根据教学与生产营运的实际,做出详尽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人员,然后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师资互换,岗位互调,学校的老师增强了实践能力,企业的骨干提高了理论水平。

 实践证明,如果能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就可以达到了产教融合的目的。

 3 知名:“融合”之“度” 世上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的问题,产教融合也不例外。当然,首先声明,这里的“度”还不是传统的“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的意义;而是指产教如何融合、怎样融合,才会达到完美的境界。

 如上所述,较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个具有内涵更深、外延更广的概念,是一项融合了教育制度与产业制度的新的育人模式。不是学校当初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更不是停留在彼此“关系”或“感情”上,而是校企之间相互交融、互相依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密切关系。

 这里,我们想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明“产教融合”的度。尽管人们对产教融合是校企双方紧密合作、互为一体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融合”的“度”还是有模糊的理解。概言之,产教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绝对不是“你便是我,我便是你”;产教融合是“你也利我,我亦利你”,但绝不是“你的是我的,我的是你的”。二者外延既有交叉,但绝对不可重叠;二者既有相融,但绝不融浃如一。

 这里,我们不妨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而言之。

 产教融合不是开水冲奶粉,开水与奶粉二种物质混合之后,变了另一种物质牛奶。其中水乳交融,开水与奶粉再不复存在,这不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肉沫汆豆腐,肉依然是肉,豆腐依然是豆腐,但二者相汆,味道大变,肉没有了油腻,豆腐多了一份鲜香,二者相融,美食出矣。

 再以诗而喻之。

 产教融合不是管道升的爱情诗《我侬词》:“你侬两个,忒煞情多;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再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其间,那其间,我的身中有了你,你的身中有了我。”不是两人融合一团,再捏两个人。尽管各自身中有了对方,但已完全不是从前的双方。

 产教融合是苏轼的哲理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手指抚琴,音乐从琴上发出,但没有弹奏的手指,琴则无法发音;可手指再善弹,无琴也不成曲调。只有好琴配妙手,才会产生美妙的旋律,这就是产教融合的真谛。

 4 受名:“融合”之“法” 受名,本义是获得名稱,这里取其引申之义,即获得名称之“法”;法者,方法也。要达到产教融合的最佳境界,必须有其独特的方法与途径;同样,不同的学校与专业有不同的方法,这里我们谈几点感受与经验。

 首先声明,这里所说的“法”,不是宽泛地指校企双方于产教融合上采取的路径与方法,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如何满足企业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使学校所培养的职业人才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比如我国最大民营船舶管理公司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在一次媒体高端访谈中就直言,如果早上没有岀操与晨跑的习惯,这样的航海类专业毕业生一个也不要。王先生认为,岀操与晨炼最能健强体魄,锤炼心志,这恰恰是航海职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们常说,教而有法,教无定法;产教“融合”之“法”亦然。在产教融合之大法上,我们认为,首先应从文化入手。2013年 11 月 26 日,习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的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故是,我们应以文化为抓手,着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思想、优秀的品质、健康的心态、奋斗精神,使他们能吃苦耐劳,精诚合作,勇于创新,艰苦创业,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劳动者。

 一是以传统文化构建人格精神。2018 年 5 月 2 日,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今天的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我们曾经利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容,构建学生现代人格;实践证明,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紧扣“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分别从“仁信为本的道德观”、“轻财重义的义利观”、“乐善好施的金钱观”、“和气待人的处世观”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以红色文化锻造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报告中所提的“工匠精神”,是具有新时代内涵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应该包括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是宗旨,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根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基础,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优秀的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财富,与今天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有着思想上的传承性、认知上的互通性、目标上的借鉴性和行动上的重合性等一致的因素。运用红色文化打造工匠精神,是切实可行而又效果显著的以红色文化薰陶教育学生,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同时,理解并认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自觉地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培养自己匠心精神,在于专注,成于坚持;为今后成了行业优秀的能工巧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以军营文化磨炼奋斗精神。军人文化,顾名思义,是基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革命传统,其中涵盖了革命的理论、经验与精神。军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质特征就是具有先进性、创战斗性和群众性,是建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军营文化既是先进文化,又是创新文化;许多职业学院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这是一种好的管理模式。有的学校还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官队,无论阴晴雨雪,坚持早操与晨炼,坚持早晚自习。不仅负责整个学校的军事化训练与管理,甚至还在地方军分区组织下,积极参加地方的抗灾任务。有了这种长期军营文化的薰陶,学生都会具有强健的体魄与艰苦奋斗的品质,一定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是以科技文化培育勤奋精神。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科学本属于广义上的文化,但科技成果可以改造文化,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科技,同时影响经济和政...

推荐访问:“产教融合”说“融合” 融合 优秀 范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528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