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13 20:20:05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2过程与方法: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教学工具

ppt、题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爸爸给王鹏买了一筒羽毛球,一筒是12个,这筒羽毛球19.4元,每个大约多少钱?

19.4÷12 ≈ 1.62(元)

答:每个大约1.62元。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2)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4)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3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计算下面各题。

保留一位小数:4.8÷2.3≈ 2.1

保留两位小数:1.55÷3.9≈ 0.40

保留整数:14.6÷3.4≈ 4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选择。

(1)37.3÷2.7的商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C )。

A、13.82 B、13.80 C、13.81

(2)23.5÷0.91的商( B )23.5。

A、小于B、大于C、等于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4、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5、一支铺路队正在铺一段公路。上午工作3.5小时,铺了164.9 m;下午工作4.5小时,铺了206.7 m。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上午铺路速度:164.9÷3.5≈47.1(m)

下午铺路速度:206.7÷4.5≈45.9(m)

47.1>45.9

答:上午铺路的速度快。

6、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1)蜘蛛的爬行速度大约是蜗牛的几倍?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一般要除到被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也可以除到被保留的位数后,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余数超过或等于除数的一半时,可直接向前一位进一,取商的近似值;如果余数不到除数的一半,则直接保留。)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

商的近似数

爸爸为小明买了一桶羽毛球,一共12只,花了19.4元,每个多少元?

19.4÷12=1.6166666666667……(元)

1.看——需要保留几位小数或整数。保留两位小数:1.62

2.除——除到要保留位数的下一位。保留一位小数:1.6

3.取——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数。

19.4÷12≈1.6(元)

答:每个约1.6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PPT课件)

2.(PPT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列式:224÷4

(2)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时间=速度)

(3)说一说:224÷4这道题是怎样计算的?(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除法,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的回忆,为新知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引导理解题意。(PPT课件演示。)

(1)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坚持晨练可以锻炼身体,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 km。)

(2)题目中要我们求什么?(按计划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尝试列式,分析数量关系。

(1)要求“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或PPT课件演示:22.4÷4。)

(2)引导思考:为什么用“22.4÷4”?(路程÷时间=速度)

3.揭示新课,感受学习价值。

(1)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除法算式,和我们前面复习的除法计算有什么不同?(除数还是整数,但被除数是小数。)

(2)揭示课题:看来,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遇到需要用小数除法计算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新的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板书课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提出问题,自主思考算法。

(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那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思维活动,参与小组交流,给予适当指导。)

5.教师引导,交流不同算法。

(1)我们已经会计算整数除法,在不改变商的大小的前提下,怎样把小数变成整数呢?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PPT课件演示。)

(3)我们小数除法还可以列竖式计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列竖式计算小数除法的方法。

(4)指导学生列出除法竖式。(教师板书)

6.交流两种算法和感受:

引导学生比较列竖式计算和将22.4 km改写成22 400m计算的结果,提问:这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吗?(相同)哪种算法比较简便?(算法二计算过程比较麻烦,算法一比较简便。)

7、算一算,比一比。

(1)42÷3= 4.2÷3=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3)教师PPT课件演示。

(4)这两道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交流。

(相同点:整数除以整数与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相同;不同点:小数除以整数要把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例1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所在,通过例1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要理解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计算问题,感受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必要性。在解决计算问题时,教师先放手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竖式计算过程,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28÷16)

3.教师板演竖式计算过程,让学生明确算理和算法。(教师板书)

(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除?

(2)“120”表示120个()分之一?除得的7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3)“80”表示80个()分之一?除得的5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4.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注意什么?

(1)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教师PPT课件演示:5.6÷7)

3.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商?(不够商1,用0占位)

4.让学生把题补充完整。

5.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验算。

(1)引导:要检验小数除法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怎么办?

(2)学生自主验算。

(3)教师板演。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2是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要添0继续除;例3是被除数比除数小,整数部分不够商1。在例2、例3的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放手让学生探讨、交流,在解释每步计算的含义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强化对算理和算法的深入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验算,既帮助学生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又强化学生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三、智慧城堡

1、下面各题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在括号里画“√”

5.04÷6 76.5÷45 45÷36 0.84÷28

( ) ( ) ( ) ( )

(1)引导学生判断。

(2)引导学生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2、

(1)引导学生判断对错。

(2)这道题的7应该商在哪位上?

3、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根据“一共花的钱÷分钟数=每分钟花的钱”的数量关系列式。

(3)学生列竖式计算,然后展台展示学生做题情况。

四、我的收获是……

引导学生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1)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整数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欣赏刘和刚的《父亲》音频PPT1)

音乐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激情导入:“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透过歌声和画面,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整体感知:(教师传授阅读之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1、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释一些词语。

2、学生整体把握,要求复述故事情节。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第一台阶:读懂父亲

(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勾画出父亲的模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描写父亲的语句,说说使你感动的原因。

①用“从_______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_______的人”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PPT7)

②教师联系人物,总结全文结构。(PPT8)

③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给父亲画了一幅画,并深情朗读。(PPT9)

④说说你对这位父亲形象的认识。(PPT10)

2、第二台阶:读懂作者

作者在父亲身上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
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
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乡土,永远是我创作的源泉,也是我情感的源泉。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不会忘记,我来自农村,我有责任把中国农民最本真的情感表达出来。”

3、第三台阶:读出自己

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假如父亲节到了,想想你的父亲,学完这篇文章,你会送给你的父亲什么礼物呢?为什么?

4、第四台阶:读出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难得多!让我们都做文章的研究者吧。思考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哪些疑惑。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教师可以示范:

一问:这个“台阶”文章标题能不能换成“父亲”?或者能不能换为“新屋”?

二问: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父亲这样做,你认为值得吗?

可结合学生的问题,简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接着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否也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付出了什么?是否有所收获?与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师总结

小结:文中写了一个父亲,可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父亲又何止他一个呢,他们耗尽一生的心血只是为了盖一座新房,给儿女成家立业。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们看来不是耀眼的,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忍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起我们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成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这就是我们的父老乡亲!。

欣赏视频音乐《父老乡亲》。

五布置作业

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写篇周记,展示自己眼中的父亲,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尊重和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导学案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自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主要内容;并提出疑问,确定教学目标。

2.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品析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细节,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感情。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品析父亲造高台阶新屋的细节,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作者对父亲形象的感情。

一、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

二、预习反馈,确定教学目标

1、预习反馈

师: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老师发现大家提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各位组长经过筛选整合,更是慧眼独到地选取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PPT呈现)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师:本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3个问题。

三、初探“台阶”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我们可以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回答?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划一下,再一起来读一遍。

四、细读“台阶”

1、父亲是怎么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先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故事情节。

生:父亲用大半辈子的时间造了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了,父亲老了,累垮了。

师:语言很流畅,概括性很强。

2、父亲具体是怎么造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让我们去文中找找具体的细节。

在学《背影》一文时我们已经学会如何抓住细节品味人物形象了,请同学回顾一下( 找片断位置——读课文内容——扣字词分析——探内心世界 )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品读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父亲的性格特点。

学生品读圈画,做好批注。

4人小组讨论交流 。

④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总结升华

过渡:同学们的解读都很精彩,最后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在作者精雕细琢的细节描写中,你读到了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生总结,师以台阶形式板书父亲的品质)

五、深入“台阶”

1、通过父亲造台阶的过程,我们看到了父亲用他的`勤劳、执着……一步一步踏上了他人生的高台阶(画出台阶形状)那么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

生:对父亲的热爱。

生:对父亲的崇敬。

师:对,还悟出其他情感吗?

2、重点朗读文章的最后两段,思考,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生:……

师:对,看来我们同学都很有经验。但是我们文章中为什么用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句号呢?(课件出示材料)

师:任何创作都源于生活,中国农民的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父亲的命运也只能如此,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句号,那么在这个语气中,你还能读出什么情感?

生:悲痛、惋惜、无奈之情。

师:还有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的面对困境更让人惋惜悲痛呢?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3.再读最后一段,读出无奈、悲痛之情。(指导朗读)

4.师总结: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六、作业布置

凝望这座台阶,我们看到了李森祥对父辈的理解;

回首这这座台阶,你有什么话想对文中的父亲说?

课后,请以“父亲,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背诵诗歌;

2、认识唐诗尤其是律诗这一体裁的基本常识;

3、反复诵读,通过想象描述画面,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古诗,可以知道诗歌分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谈谈对近体诗的了解。

二、了解律诗

(1)【学生提及押韵】自由读读这五首诗歌,看看这五首诗歌各压什么韵,并且找一找韵脚各是什么。

(2)观察韵脚所在位置。

(3)学习课后“关于律诗”补白部分。(划出关键信息)

【屏显】

关于律诗

每首律诗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
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hàn)联”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4)律诗结构框架

【屏显】

关于律诗

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

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

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三、整体感知

1、此诗几个韵脚?(点明早唐作品)

2、了解诗人。

【屏显】

王绩: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

3、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3、指读→齐读

四、通过想象,描述画面

1、唐诗结构提到起承转合,理一理,这首诗歌怎么分布事、情、景的?

明确:第一联:事、情;
二三联:景;
尾联:情

2、默读诗歌,结合注解,简单描述诗歌内容,并记录下来。

3、小组合作,发挥想象,完善所描述的内容。代表发言。

4、小组展示。

(1)首联

提示:欲何倚:不知归依何方。

抓住“望”“徙倚”“欲何依”等关键词,加上主语,揣摩人物动作、人物心理;
同时补充环境特征。【彷徨】

(2)二三联

提示:画面中有何景物?注意描绘的顺序(先写景再写人,先写远景再近景,先写静的再说动的)适当添加能够描述这个氛围的形容词。【静谧安详】

(3)尾联

提示:揣摩人物心理:根据“怀”“无”等词揣摩诗人心理想法。【孤独无依、苦闷】

5、总结:合理想象,人物抓动作和心理,景物抓色彩、动静、远近。

6、带着想象再读诗歌,感悟诗人情感。

五、拓展补充

【屏显】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并说说你会计算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

2情境引入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所以,村长决定把草地分给小羊们自己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哪块草地的面积更大?(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二)、学生思考、猜测

学生在猜测中明白:必须准确的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才能进行比较。可是学生只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时点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探究新知

(一)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引进格子图。

师:请你们来数一数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平方厘米,不满一小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同桌交流方法

3、生汇报想法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5、小结(指图)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某种特殊的联系呢?

如果,我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想得到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你认为数方格的方法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方格纸?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适用于计算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师提醒大家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等学具,动手操作,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要怎么剪才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这其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板书:割补法)

3、四人一小组,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研究方案;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法来进行操作研究;由组长进行操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快速解决问题。

4、展示学生作品: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提问: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 = ah

(边说边板书)

4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

(板书:S=ah=6×4=24㎡)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1.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43米,高20.1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填表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 8米。

( )

(2) a=5分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 )

4.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6×3=18(平方米) ( )

5.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8×7=56(平方分米) ( )

6.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课后小结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说教材:

《野望》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在诗歌历史上有着不同寻常的位置又是这一课的第一首,所以我把这首诗歌当作典范来上,故而上的比较细致。

二、说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的要求

1、(1)了解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2、在过程与方法上我采取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
积累名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背诵默写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取谈话法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疏通文意,理解诗句含义。这首诗朴素自然,晓畅通达很好理解,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完成,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且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谈,老师只做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整体感知诗歌之后用问题设置悬念引出作者介绍,这是在需要作者和写作背景时插入,孩子们更能接受,也显得自然有用。讲述王通与王勃是为了激起学生好奇心,顺势引导他们多读书,平时我会给孩子推荐可读的书目的。

在细读课文,赏析诗句环节我采用就近分组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初步解决问题,然后学生展示回答,老师引导订正补充。力求整个过程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使学生对诗句有深入理解,体悟汉语的美,以及作者精妙的写景抒情手法,体会作者苦闷,孤寂惆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依然是学生主体,老师指导,师生共同合作,让孩子们依然感觉是自己解决了所有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是反复推敲,难易适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重难点。在这一环节,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所以让学生将“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诗文转化成画面,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否则,根本无法体会文字的美,它们不过是一个个汉字的组合而已。在品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字词上,我想起了《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那一段,所以用换字的方法帮学生体会这几个动词为何用的自然而精警。

接下来是对诗歌语言和体裁特点的一个探究,旨在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歌在诗歌史上的特殊地位,以及对律诗的特点进行一个总结,使学生对律诗有一个系统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对以前所学律诗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然后是布置作业,在课堂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再扩展,把本首诗的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全面、明晰、重点突出,只要通过板书就可以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整个课堂都浓缩在这小小的板书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8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蜡烛的特殊意义。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二战中苏联红军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在了一位苏联红军战士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学习这篇文章,要用心感受老妇人对苏联战士情同母子的深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

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课文表现了什么主题(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四点:

⑴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炮火的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对炮火的11次描写为人物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⑵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找出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了解、三次“爬”、三次“跪”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和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⑶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注重细节描写,体会感情是不分国界的)。

⑷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找出对蜡烛的六次描写,理解蜡烛的特殊意义)。

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的喜烛一直舍不得用,现在,把它们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的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①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③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老妇人的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献出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慨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前,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四、品读语言

朗读令你感动的一些片段,体会句子的含义:

1、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课后练习二。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五两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有哪些心理,回答问题。

投影思考题: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齐读或分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蕴,启发学生就文句提出一个个问题推想。只要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理解就深刻了。

六、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3、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5、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选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

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

四、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学生齐读相关片断。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教师提示:选择典型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坐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⑴学生自由讨论。

⑵选两位同学发言。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

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

4、探究思考:

提问: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有人认为:“文章突出小小的烛光,意蕴深远。”有人认为:“事件本身很感人。”有人认为:“文章一再写德国人的炮火,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更突出老妇人行为的感人。”有人认为“老妇人把一生中最珍爱的结婚喜烛献给红军战士,这一点很感人。”……

归纳总结:首先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
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
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的最爱,悼念红军战士。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回答一题):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

学生默读、品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1、改后效果不太好。原句的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能听得见,十分感人。改后过于笼统,不够细致。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表现了老妇人奉献给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黑色,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黑色围巾,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不好。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的非常来历,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师生共同品味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含义。

明确:这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七、布置作业

用“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五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自然合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难点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河北保定的白洋淀吗?白洋淀有“华北明珠”之称,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风景如画。在春天,芦芽竞出,满淀碧翠;
每到盛夏,蒲绿荷红,岸柳如烟;
时逢金秋,芦花飞絮,稻谷飘香;
隆冬季节,坚冰似玉,坦荡无垠。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惊天我们要讲的《芦花荡》的故事,就发生在白洋淀。

课堂实录

一、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和作品。】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他的文学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荡》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纪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二、了解小说的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1.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2.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3.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三、掌握文中的生字解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1.掌握生字。

2.理解词语的意思。

编算:方言。这里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四、阅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与复述了解故事的情节。】

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五、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是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

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护送

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

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

第三部分:(55-63)叙述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讨回了自尊。(高潮、结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

2、通过小组活动并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3、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庆祝六一,老师决定在咱班举

办六一儿童晚会,你想表演什么节目呢?

生:唱歌、跳舞……

师:如果老师给你规定三个节目:唱歌、跳舞、朗诵,那你想表演什么节目

呢?

生:唱歌、跳舞、朗诵……

师:如果用抽签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要表演的节目,你还能确定自己要表演的

节目吗?

生:不能。

(二)探求新知,合作学习

师:盒子里有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让我们来抽一抽吧!

课件出示:

师:首先,猜一猜你会抽到什么?

生1:可能抽到唱歌

生2:可能抽到跳舞(多找生说一说)

生3:可能抽到朗诵

师:这时我们都是可能抽到什么时候(板书:可能)

师:好!现在我们就开始进行抽签。

师拿着箱子,指名生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唱歌

师:唱歌让生(x)抽走了,你还可能抽到唱歌吗?

课件出示:

生:不可能(板书:不可能)

师:接下来你再抽,会抽到什么呢?

生1:可能抽到跳舞

生2:可能抽到朗诵(多找生说一说)

师指名让生前去抽签,并读出自己签上写的节目

生:抽到朗诵

师:唱歌和朗诵都被抽走了,只剩下跳舞了

课件出示:

接下来你会抽到什么呢?不可能抽到什么?

生:抽到跳舞,不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

师:是可能抽到跳舞,还是一定抽到跳舞

生:一定(板书:一定)

师:我们在什么地方用到过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三个词语?

生:在生活中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认识了解一下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三)自主探究,巩固新知

1摸球抽奖

师:大家都抽过奖吗?

生:抽过

师: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生:抽奖箱

师:这里面有三个球,三个球的颜色分别是红、黄、蓝,咱们就真的来一次摸球抽奖。那么请同学们来摸球,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就把球和相应的.奖品送给你。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知识用数学语言说说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1:可能会摸到红色

生2:可能会摸到黄色

生3:可能会摸到蓝色

生4:三个球都有可能摸到

师指名生来摸

生摸出来,集体说黄色

师把黄球和黄色的奖品送给生

师:谁来摸

生:举手

师:指名生并问,你会摸到什么球?

生:可能摸到红色和蓝色的球

师:你会摸到黄色的球吗?

生:不可能

生摸出

师: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什么颜色的球

生齐答蓝色

师:把蓝球和奖品一起送给生

生:谢谢老师

师:不客气,真有礼貌

师:指名生,这次让你摸,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我一定会摸到红球

师:你还能摸到黄球和蓝球吗?

生:不可能

师:该生的奖品下课再给你

2、师:我这里还有几个箱子,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蓝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师: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生:一定是黄色

师:请判断

生:正确

师:请坐

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出示课件,指名生回答

生:可能摸到蓝色、红色、黄色

师:说的真好!

今天我们把四个箱子都放在这里,摸哪一个更好呢?

一定要摸出黄色球!

生:2号箱

师:一定要摸蓝色球!

生:1号箱

师: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3号和4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为3号和4号箱里都有红色的球!

师:不可能摸到红色球!

生:1号和2号箱

师:为什么?

生:因1号和2号箱子里没有红色的球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

3、(1)猜一猜,硬币在谁的手中

师:我们做游戏放松一下,这里有一枚硬币,我再找两名同学跟老师一起做游戏

指名两生

师:在两名同学手中放有一枚硬币,猜一猜放谁手中了?

师:谁能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表述一下答案?

生:可能在x手中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们就揭晓答案,让x展开手(空的没有),谁能表述一下答案?

生1:一定在x手中

生2:不可能在x手中

师:回答的真棒!请坐

(2)装球游戏

师:设计要求(每个游戏只能向袋子里放入6个球)

1、2组设计出“一定”摸出蓝色球的游戏

3、4组设计出“不可能”摸出红色球的游戏

5、6组设计出“可能”摸出黄色球的游戏

生:动手操作

师:指名各组生代表上讲台进行作品展示,其他生运用数学语言说说如果摸球,会摸出什么球

师:老师也设计了一个游戏,把不同颜色的跳棋放入了两个盒子里,让大家去摸

出示课件

生:回答

4、小组讨论交流

师:想一想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可能?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不可能?

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一定?

生讨论交流

指名生回答

师:以上几位同学对所学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

师小结:有,不全部是,在不确定的这种情况下是可能;不存在,没有的事叫不可能;100%的事,一点含糊都没有的事是一定。并让生举例子说明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闯关活动

第一关说一说指针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

答:可能停在蓝色、粉色、绿色、黄色上

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掷一次,可能掷出哪些数字?

答:可能掷出1、2、3、4、5、6

第二关

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是什么?连一连

第三关判断下列事件(一定的打√,不可能的打×,可能的打○)

2、听故事,体验生活中的可能性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古老王国的监狱里关着一位犯人,这个犯人即将被行刑。这个国家有一条非常有趣的法律规定:在每个犯人被执行死刑之前给他一次机会,用抽签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在装签的盒子里有两张纸条,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

犯人摸到“生”就释放,摸到“死”就杀头,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很可惜,这个犯人有一个仇人,这个仇人想要他死掉,偷偷地把“生”这张纸条换成了“死”,结果两张纸条都是“死”,那么,犯人不管摸到哪一张,他的死是可能的还是一定的?临刑前,如果法官让他抽签,你们猜他抽到的是什么?

这个犯人很聪明,当他从好朋友的口中知道了这件事后,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第二天,当他抽到了签,他没有把纸条打开,而是一下子把纸条吞进肚子里,因为剩下的这张纸条是死,法官不知道换纸条的事,根据剩下的是死,所以法官推断犯人吃下的纸条一定是生,现在犯人可能死吗?

师:讲故事并随时问生

生:听故事并回答问题

3、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的数学

(1)地球每天一定都在转动

(2)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

(3)花可能落在每个人手中

(4)谁在撒谎?母鸡一定能下蛋,公鸡不可能下蛋

(5)我上这辆公交车,会不会有座位呢?可能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可能性

可能不可能一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1.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能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语句,培养爱国情感。

二、解读课前预习:

师:由于课前预习我已经提前批阅,现在我们只针对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加以强调。(生结合课前板书内容进行强调,师加以补充)

1.字词:阙( )曦( )月飞漱( )其间雾凇沆砀( )艨艟()数百挐( )一小舟如履()平地

2.古今异义(补充出例句):

望:古义:农历十五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今义:向远处看

户:古义:门(月色入户)

今义:人家,住户或窗户

强:古义: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勉强

3.一词多义(补充出例句):

自: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从)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至:至于夏水襄陵(到)每至晴初霜旦(如果)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

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为字共三十有四(一共)

观:观潮(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以:以此夸能(凭借,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而)不以疾也(如)

4.词类活用:

则玉城雪岭而来(玉:像玉砌的……雪:像白雪覆盖的……)

5.特殊句式:

省略句:(两岸)重岩叠障(我)解衣欲睡(我们)相与步于中庭

(潮)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而来

(师点拨:在翻译时判断句应译成“……是……”的句式,倒装句要恢复成正常语序,省略句要补出省略成分。)

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理学案,把前面没有说的问题小组内再互通答案,并整理好。

三、巩固复习:

1.给学生10分钟时间自主复习课前预习中掌握不扎实的内容,每人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文言知识(课文背诵除外),然后班内互相提问,检查其他同学是否掌握。

2.班内提问:

要求:学生间互相提问,采用抢答的形式,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优先,问题不能重复,各个小组注意记分时间为3分钟。

3.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他在《答谢中书书》中是怎样描述人间仙境的?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是万物肃杀的冬季,可在南方,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象。三峡的冬天是怎样的?西湖的雪景又是什么样?我们没有时间、资金出外旅游,就来欣赏一下眼前的美景。苏轼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以上问题全部采用集体回答的形式)

四、课内检测:

(略)

五、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回家后把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再巩固。期末考试在即,马上各科都要进入复习,在此,我们以苏轼的诗共勉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六、作业:完成课后拓展,下节课交流展示。

附:课后拓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释】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度已失期

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请广于君D.贤于材人远矣

3、用“/”为乙文中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4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了解五言律诗这一体裁;

3、积累名句;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5、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6、完成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感染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与想象结合法,拓展法,比较阅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感受汉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训练,了解诗的内容;借助品读、想象,感受诗人孤独仰郁的心情,感受汉语言的美;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领悟诗中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

2、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3、背景介绍:

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2、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领学生再次品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请同学翻译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马带着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诗句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作者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这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让学生描述一下诗中的场景,想象一下诗人创作的意境。

把我们想象成作者:“你”在自己忧愁无依的时候,一个人在水边的高地上,耳边隐隐约约传来水声,这时秋风萧瑟,一轮金黄的夕阳照射在山上、树上,而树木光秃秃的,只留下满地的落叶,山上只有刺目的余晖,心中无忧的兴起一股忧愁、凄凉、萧瑟之感,恰恰这时一个牧童驱赶着牛群,踏着夕阳回家,打猎之人也骑着马归来,可自己却都不认识,这时会有什么感受呢?

2、品读诗歌,说说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五、课堂总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和翻译全诗;

2、课外收集学习王绩另外的诗歌,自学背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5篇

一、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几首诗文都在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篇,这些诗文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
坚持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新课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该课的文言知识,在复习时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注意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并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温故知新”。

三、教学目标:

第一部分是知识结构目标: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的音形义、文言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二部分是能力培养目标:从课文中学习古人的写作技巧,领会作者在文章里所寄予的情感和思想,使学生得到写作借鉴和思想启示,积累写作素材
力求从“文言”和“文章”两个层面学习文言文,把学习落到实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三部分是情感目标: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具体设计为以下两个目标:

▲1.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能熟读背诵课文,弄清基本含义,品味精彩语句,培养爱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本单元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怎样让学生主动学习,与老师要求一致,使整理学案和练习做到全面、准确、规范。

五、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教师批阅,了解预习情况,为展示做准备。

2.课前展示在批阅中出错较多的内容。

导入:初一咱们学过《〈论语〉十则》,孔子就对复习的重要性有过精辟的阐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咱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第六单元主要有哪些课文?(生说,师板书)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1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小说的一般知识。

2、过程和方法:

研讨,讲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景美:

领略白洋淀的优美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⑵人美:

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领悟和欣赏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课型】

导读课。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在辽阔的华北大地有一个地方被称为华北明珠。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这样的课文。

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四、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五、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初步体会老头的性格特点。

3、提问:老头是怎样一个人?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来体现老头的性格?

4、自读课文,复述故事。

5、课后作业:

仔细研读课文。体会老头的英雄性格。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研究下列问题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3、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二、把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出来,仔细品味,细心揣摩,在仿写几句家乡的景物。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16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汇总16篇) 八年级人教版上册教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218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