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方程知识点总结(全文)

时间:2023-08-16 12: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方程知识点总结第1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

方程知识点总结第1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程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方程知识点总结

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要着重理解“参加”两个字的含义,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就不应计算在内。

利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出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的计算格式是本课题的重点:

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寻找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要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由于化学方程式体现的是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若给定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条件,应把物质的体积转化为物质的质量。有些题目利用常规化学方程式不易解决的就要想办法看能否用差量法或者极值法等。实际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质量守恒法是利用变化前后物质质量保持不变这一原理进行求解。运用守恒法的解题关键在于找出等量关系,往往从物质质量守恒或元素质量守恒着手.

极植法解题就是先把思路引向极端状态,使问题简化从而顺利得出结论,然后再回头来认识现实问题,将计算结果和题意相比较得出结论。

常见考法

1.对于常规题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

a.计算中可能用到的公式有:

(1)质量=密度×体积

(2)分解率=已分解物质的质量/未分解物质的质量×100%

(3)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某物质的质量/含该物质的总质量×100%

(4)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2.有些题不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直接利用质量守恒即可解决。

误区提醒

(1)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正确,否则会一错全错;

(2)化学方程式中体现的是各纯净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故只有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

(3)质量单位要统一,在解题过程中,已知量后一定要带单位,未知量求出后也要带单位;

(4)解题要严格按照格式书写。

(5)计算中易发生的错误:题意理解不清,答非所问;
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使计算失去真正的依据;
单位不统一,有时把体积直接代入计算;
把不纯物质的量当作纯净物的量代入;
)粗心大意,求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出现错误。

解题时要注意认真分析题意然后仔细计算;
对计算中易发生的错误要尽量避免。

【典型例题】

例析:1、有一不纯的硫酸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它的含氮量为20%,求该样品中含硫酸铵的质量分数。

3、A、B两种元素组成的某化合物中A与B的质量之比为3:1,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12:1,则下列各式中能够表示该化合物化学式的是( )

A. AB4 B. AB3 C. AB D. A2B

解析:

求化学式即求出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个数比,由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可推知:

4、49g氯酸钾与多少克高锰酸钾中的含氧量相等?

解析:

本题中氧元素质量相等是联系两种物质的中间量,而氧元素质量相等的内涵是氧原子个数相等,由此可找到两种物质之间的关系,可用关系式法计算,也可根据氧元素在各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列方程求解。

解法一:设与49gKClO3含氧量相等的KMnO4的质量为x

4KClO3——12O——3KMnO4

4×122.5 3×158

49g x

490:474=49g:x x=47.4g

解法二:设与49gKClO3含氧量相等的KMnO4的质量为x

5、3g木炭和5gO2在密闭容器中完全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物全是CO B.产物全是CO2

C.产物是CO、CO2的混合物 D.木炭过量,产物为CO

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氧气的性质和制法: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Fe3O4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P2O5

4.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O2 点燃 SO2

5. 碳在氧气中燃烧:C+OCO2;
2C+O2CO(碳不充分燃烧)

6.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H2O

7.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 2CO2

8.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CO2+2H2O

9.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CO2+3H2O

10.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2KClO3 2KCl+3O2 ↑

△ 1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KMnOK2MnO4+MnO2+O2↑

二、氢气的性质和制法:

12. 氢气的可燃性:2H2+O2H2O

13. 氢气的还原性:H2+CuOCu+H2O;
3H2+Fe2O3 2Fe+3H2O

14. 氢气的工业制法(水煤气):H2H2+CO

15. 锌与酸反应制取氢气:Zn+H2SO4 = ZnSO4+H2↑;

Zn+2HCl = ZnCl2+H2↑

16. 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Mg+H2SO4 = MgSO4+H2↑;

Mg+2HCl = MgCl2+H2↑

17. 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Fe+H2SO4 = FeSO4+H2↑;

Fe+2HCl = FeCl2+H2↑

18. 铝与酸反应制取氢气:2Al+3H2SO4 = Al2(SO4)3+3H2↑;

2Al+6HCl = 2AlCl3+3H2↑

三、碳的化学性质:

19. 碳的可燃性:C+OCO2 ;

2C+O2CO(碳不充分燃烧)

20. 碳的还原性:C+2CuO 2Cu+CO2↑;
3C+2Fe2O3 4Fe+3CO2↑;

C+CO2CO(吸热)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

21. 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 = H2CO3

22. 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Ca(OH)2+CO2 = CaCO3↓+H2O

23. 二氧化碳与碳反应(吸热):C+CO2CO

24. 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CaCO3+2HCl = CaCl2+H2O+CO2↑

25. 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 = 2NaCl+H2O+CO2↑

五、一氧化碳的性质:

26. 一氧化碳可燃性:2CO+O2 点燃 2CO2

27. 一氧化碳还原性:CO+CuOCu+CO2;
3CO+Fe2O3 2Fe+3CO2

六、碳酸钙的性质:

2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CaO+CO2↑

29. 石灰石、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 = CaCl2+H2O+CO2↑

七、铁的性质:

30.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Fe3O4

31. 铁与酸反应:Fe+H2SO4 = FeSO4+H2↑;
Fe+2HCl = FeCl2+H2↑

3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 = FeSO4+Cu

八、其它的反应:

Cu2(OH)2CO2CuO+H2O+CO2↑;

2H2O2H2↑+O2 ↑;

2HgO 2Hg+O2↑;

H2CO3 = H2O + CO2↑;

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3篇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二次函数抛物线顶点式&顶点坐标

顶点式:y=a(x-h)^2+k (a≠0,k为常数,x≠h)

顶点坐标公式顶点坐标:(-b/2a),(4ac-b^2)/4a)

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解析式

y=ax2

y=a(x-h)2

y=a(x-h)2+k

y=ax2+bx+c

顶点坐标

[0,0]

[h,0]

[h,k]

[-b/2a,(4ac-b2)/4a ]

对 称 轴

x=0

x=h

x=h

x=-b/2a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b/2a,顶点坐标是[ -b/2a,(4ac-b2)/4a]

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b/2a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1,0)和B(x2,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2-x1|

当△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

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时,y最小(大)值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x-x2)(a≠0).

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4篇

直线的方程

定义: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两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两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两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可以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也可计算它们的交角。直线与某个坐标轴的交点在该坐标轴上的坐标,称为直线在该坐标轴上的截距。直线在平面上的位置,由它的斜率和一个截距完全确定。在空间,两个平面相交时,交线为一条直线。因此,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用两个表示平面的三元一次方程联立,作为它们相交所得直线的方程。

表达式:

斜截式:y=kx+b

两点式:(y-y1)/(y1-y2)=(x-x1)/(x1-x2)

点斜式:y-y1=k(x-x1)

截距式:(x/a)+(y/b)=0

补充一下:最基本的标准方程不要忘了,AX+BY+C=0,

因为,上面的四种直线方程不包含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如x=3,这条直线就不能用上面的四种形式表示,解题过程中尤其要注意,K不存在的情况。

练习题:

已知直线的方程是y+2=-x-1,则()

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直线经过点(-2,-1),斜率为1

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直线经过点(1,-2),斜率为-1

【解析】选因为直线方程y+2=-x-1可化为y-(-2)=-[x-(-1)],所以直线过点(-1,-2),斜率为

直线3x+2y+6=0的斜率为k,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有()

,,b=-2

,,b=-3

【解析】选直线方程3x+2y+6=0化为斜截式得y=-x-3,故k=-,

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y+1=2(x+),且l的斜率为a,在y轴上的截距为b,则logab的值为()

【解析】选由题意得a=2,令x=0,得b=4,所以

直线l:y-1=k(x+2)的倾斜角为135°,则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是()

【解析】选因为倾斜角为135°,所以k=-1,

所以直线l:y-1=-(x+2),

令x=0得

经过点(-1,1),斜率是直线y=x-2的斜率的2倍的直线是()

(x+1)(x+1)

【解析】选由已知得所求直线的斜率k=2×

则所求直线方程为y-1=(x+1).

方程知识点总结 第5篇

一.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相关概念:

1.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无理方程:根号内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无理方程又叫根式方程)

3.有理方程: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的统称。

二.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的解法 :

1.去分母法: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根,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增根,必须舍去。

在上述步骤中,去分母是关键,验根只需代入最简公分母。

2.换元法: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一换:换元的目的就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要注意整体代换的思想;

二解:解这个分式方程,将得出来的解代入换的元中再求解;

三验:把求出来的解代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检验,若结果是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若使最简公分母不为零,则是原方程的根。

解无理方程也大多利用换元法,换元的目的是将无理方程转化成有理方程。

三.增根问题:

1.增根的产生:分式方程本身隐含着分母不为0的条件,当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方程中未知数允许取值的范围扩大了,如果转化后的整式方程的根恰好使原方程中分母的值为0,那么就会出现不适合原方程的增根。

2.验根: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出现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

3.增根的特点:增根是原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根,增根必定使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为0。

解分式方程的思想就是转化,即把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常见考法

(1)考查分式方程的概念、分式方程解和增根的机会比较少,通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起来命题,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

(2)分式方程的解法,是段考、中考考查的重点。

误区提醒

(1)去分母时漏乘整数项;

(2)去分母时弄错符号;

(3)换元出错;

(4)忘记验根。

推荐访问:知识点 方程 方程知识点总结 方程知识点总结(实用5篇) 方程知识点归纳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6292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