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慧慧文档网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闻的三大特点5篇

时间:2022-08-20 18:55:22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读:新闻的三大特点5篇新闻的三大特点 基层平安管理工作的三大特点我国的平安方针是“平安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们平安管理人员工作的基本动身点;执行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的三大特点5篇,供大家参考。

新闻的三大特点5篇

篇一:新闻的三大特点

平安管理工作的 三大特点 我国的平安方针是“平安第一,预防为主”,这是我们平安管理人员工作的基本动身点;执行力的问题是解决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工作要点;“强三基’是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笔者认为,抓住这三点,管理工作就会有方向,有思路,有目的,有“对象”。

 通常说的平安:就是预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急,以及为消退这些危急所实行的各种手段、方法和行为的总称,预知危急,消退危急是平安管理的主要工作。

 “平安第一”是指在进行生产时,应把平安因素作为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考虑进去,确保人员在生产中无事故发生,保证人员的平安和健康,当生产和平安发生冲突时,生产必需听从平安,任何担心全的因素在生产前,都要准时排解,否则,不得开工生产。

 “预防为主”就是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急状态,包括明知的和未知危急进行预防,其含义有三:一是对明知的危急状态(包括物的担心全状态,人的担心全行为,管理制度的缺陷)进行订正和整改,或做出预防措施,确保生产人员在平安状态下或有危急但有预防措施的状况下工作;二是对未知的危急状态先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猜测,以及危害因素识别法、评估法,猜测危急,再进行订正和整改,或做出预防措施;三是通过我们各时间段的各类平安检查,准时发觉现场危急,进行订正和整改,或做出预防措施;平安工作是“谁负责谁主管”,你所处的岗位,或你负责的一个单位,你就是平安第一责任人,而绝不是“平安工作只由平安管理人员来负责”。

 平安管理指的是对平安工作进行方案、组织、领导、掌握的活动过程,通过检查、猜测等方法,对平安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做出解决决策,

 以达到杜绝恶性重大事故,削减一般事故,使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现代平安管理实质上是 一个信息发送、传递、推断、决断、实施的平安管理过程,它是一种猜测型的管理。“预防为主”成为平安管理人员的重点工作。

 作为一个有进展愿望的企业,要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式,完善的管理制度,不具一格的用人机制,为基层平安管理人员,供应了展现才华的良好舞台,我们只要忠实执行上级制定的管理制度,把平安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位,坚持对油库、加油站的平安检查,猎取第一手平安管理所需的信息,准时作出推断提出解决方法,把平安隐患毁灭在萌芽状态,就能较好的完成任务。

 当然,要猎取信息,离不开“勤奋”, 作出推断提出解决方法,离不开较强的业务力量,离不开“学习’,这是基层平安管理人员必备的素养。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平安管理基础工作内容有:健全的平安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的平安管理规章制度;行之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落到实处的平安培训工作;详实的平安检查纪录;周密的平安隐患整改规划;牢靠平安评价和事故分析活动,及全体员工参加的企业平安文化,是企业平安形势良好的必需,是平安工作坚实的基础,是我们每位平安管理人员努力奋斗的方向。

 抓住了上述三个特点,平安管理工作就会有‘的’放矢,坚持不懈就会取得较好效果。

篇二:新闻的三大特点

一、实践派范式 (侧重西方) 1.美国纽约原《太阳报》采访部主任博加特: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狗咬人:咬名人是新闻。 人咬狗,强调反常、刺激、报忧不报喜。 积极影响:强调变动、做与众不同的新闻。 消极影响:追求耸人听闻的新闻、造假新闻、低俗新闻等。

  2.《纽约先驱论坛报》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新闻建立在三个W之上, 即金钱(wampum) 坏事(wrongdoing ) 女人(woman )。 强调只有坏消息才是新闻,在当前的运作中注重名人。911 恐怖袭击

  便士报: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的欧美国家。 :

 特点 强调报纸是“独立舆论”,不追随任何主张。 强调面向普通人,以市民为读者对象。 追求趣味性 价格低廉 文体简洁,以报道新闻为主。

  概念:是指那些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他们根据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新闻传播的直接体验,对新闻做出的理解和界定。 特点:形象生动,耐人寻味,一些看似简单的说法,实际上有着丰富的内涵;贴近新闻传播实际,虽然难免极端,但往往一针见血,它直接反映了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使人们更能理解新闻的实际样式;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因而变动性比较大。

  二、学院派范式(侧重我国) 1.我国新闻学术史上第一个新闻定义: 徐宝璜:“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新闻为事实 新闻为最近事实 新闻为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 新闻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 突出特点: 强调事实 注重受传者

  2.我国最有名的新闻定义: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该概念是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的。 新近 -----时效性 发生 -----真实性 事实 -----客观性 报道 -----传播性

  3. 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 信息 。宁 )

 ( 宁树藩 )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即不确定性的东西。

  第一,媒介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媒介内容构成发生变化。 第三,新闻报道样式更加丰富。 这一切,使新闻媒介的面目焕然一新。

  新闻概念尚处在争议中,但基本形成了几种类型。包括:新闻概念尚处在争议中,但基本形成了几种类型。包括: 第一,事实型 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胡乔木) 新闻即刚发生、刚发现的事物。(法国 贝尔纳·瓦耶纳) 第二,报道型 新闻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美国 约斯特) 第三,信息型 新闻就是被及时、公开传播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事实信息。(黄旦)

 1.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2.新鲜性(1)内容的新鲜:与众不同;新近发生;新近发现等。(2)

 传播方式的新鲜。(3)角度的新鲜等。

 3.时效性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准确叫做新闻时效。事件发生于新闻报道的时间差越小,时效越高。提高新闻时效的意义:(1)及时报道,新闻才不会成为旧闻;以最快速度报道事实,能使受众获得最(2)新鲜的事实,满足受众的知情权;新闻只有高时效,才有最大价值;可以(3)提高媒体的吸引力,提高新闻竞争力。

  第一,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要树立抢新闻的观念。记者要赶在第一时间采访写作,编辑要赶在第一时间编排发稿。 第二,新闻传播媒介的技术含量。传播媒介技术含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远距离信息传输的速度。现场直播、滚动报道等。

 有些新闻需要注意时宜性。特别是涉及到宣传时机 。时宜性-----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时机发表,才能够收到最大的宣传效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时机发表,才能够收到最大的宣传效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各位

篇三: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术探讨中西方新闻报道特点之比较王建华(山东建筑大学 宣传部,山东 济南 250000)摘 要:新闻报道即大众传播者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面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中西方文化价值和意识理念的不同,最终造成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差异化。本文着重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下新闻报道的特点。关键词: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比较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21-0094-01一、中国强调人物的时代精神,西方注重体现个人价值观长久以来,中国新闻的定位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政治正确是压倒一切的需求。因此,中国的新闻报道特别注重弘扬时代精神和正能量,从人物的思想意识入手,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反映时代精神。新闻稿件描摹典型人物的思想、情感的发展,从而体现人物的时代风貌。中国新闻的价值观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将人物事件放在国家民族的大背景下,强调人的政治思想立场,提倡为国家民族大业或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奉献的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在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因此,西方的新闻报道带有浓厚的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色彩,突出个人的社会存在感。西方的人物报道通常从人的性格入手,以人物个性为重点展现人物事件的发展状态。所以,西方的报道资料非常重视体现人物个性方面的东西,如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说话的声音语调、肢体语言等,彰显人物性格特点,吸引读者的注意。例如,2015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物,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人物个性突出,形象和情感都很饱满。西方记者善于通过新闻人物的动作、外表、语言等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人物的鲜明个性呈现给受众。二、中国新闻报道注重维护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揭露现实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远,追求统一,追求和谐,偏重合作,群体意识强。“思想大一统”和“王权观念”至今对新闻媒体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新闻报道有着较强的社会政治色彩,重要的新闻媒体通常只关注重大新闻的报道,并且遵循一定的传统规则要求,特大新闻报道通常与社会当前的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例如,对国家重要领导人参加的政治活动、每年举行的两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以及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对改革开放有突出影响力的人物和事件的报道等,都是对社会发展有特别意义或重大影响的政治报道。这些政治报道是中国新闻媒体每年的工作重点,是各个新闻单位都必须完成的报道任务,是对中国社会有重大影响力的报道。另外,传媒也开始重视对某些社会现象如腐败等新闻人物的报道。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分裂”,偏“小我”。西方媒体是在激烈的商品经济竞争中产生的,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因此西方也特别注重媒体的独立性。为赢得受众关注,西方新闻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大量批评和揭露,认为丑陋行为就是害怕曝光,这比法律、道德、规章制度的约束都更为有效。这种新闻媒体思想现已成为西方主要的新闻观点。普利策新闻奖也设立专门奖项,提倡揭露社会的丑陋现象。大部分西方人认为,揭露社会的丑陋现象不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对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的思想意志、知情权、正义感等有更好的推动作用。从历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西方媒体人关注的重大事件基本以个体为核心,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的,关注个人的生存环境,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这便是西方新闻的要点。三、中国新闻风格偏“硬”,西方新闻风格偏“软”中国的重大新闻一般风格严肃、思想导向性强,或是涵盖具有行为指导价值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属于“硬新闻”。例如,2015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更高举起改革开放伟大旗帜——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生命线在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中闪耀》《简政放权——持续改革再发力》等新闻,思想导向性明显,都属于“硬新闻”。风格单一是“硬新闻”的一大特点,各种新闻文体有明显的划分,写作结构和语言表达上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消息、评论、通讯等都有各自的写法要求。按这样的要求写出的新闻,表现风格就有单一之嫌。而西方的新闻则往往以轻松的手法描写个人和事件,这样的新闻很接地气,容易吸引大众的兴趣,属于“软新闻”。西方新闻没有明显的文体分界,只要求新闻事件能够真实生动,打动读者,因此其新闻风格多变,文体创新意识很强。新闻导语这种形式的创新,就曾引发了新闻结构的改变,形成了由导语、主体、背景三大部分组成的新闻结构,而且逐步形成消息、特稿、评论的新闻文体整体结构形式。尽管这样,在实际的新闻稿中,记者通常也会灵活运用多种文体结构,创作出丰富多样的新闻文体。四、中外记者新闻报道的思维方式不同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受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深刻,所以新闻媒体通常从事件的整体着手,从社会价值的整体方面评定单个新闻事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偏重“奉献”精神,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自然灾害的报道方面,着重在体现人与自然的相处,并将这种现实的灾难升华为精神的动力。例如,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报道的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在灾难面前不怕困难、万众一心的精神斗志。而西方的传统思想则更偏重理性思维,一直以来,西方人就有重视事实与分析的传统,特别重视科学发现,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与实证分析的结合。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西方传媒通常采用由点及面的方法,从个案引申到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感性的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人类一定可以征服并改造自然,人类最终得以生存与发展。因此,在报道自然灾害时,西方媒体特别突出这种灾害环境下个体的形象,冷静和理性地陈述,并从每个个体的不同点总结出普遍的规则。参考文献:[1] 刘晓薇 . 中西方新闻角度比较研究[D]. 长春理工大学,2007.[2] 柳小娟 . 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对比与分析[D]. 复旦大学,2009.万方数据

篇四:新闻的三大特点

opy;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试述陈法《 易笺 》 的三大特点陈德远①(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5)内容提要 :《 易笺 》 认为《 周易 》 是一部专言人事的书 ,并非卜筮之书 ,肯定《河图 》 是作《易 》 的本源 ,上古即有 ,并非宋人伪作 ,指出《 易 》 学研究中重理轻象、 或重象轻理的思想都有不对 ,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的认识方法 ,客观科学的图说见解 ,以及辩证统一的理象观点 ,值得研究与弘扬。关键词:周易   卜筮   河图   理象中图分类号 :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0 - 8705(2009) 04 - 56 - 61  陈法 (16921766)字世垂 ,号圣泉 ,晚号定斋 ,贵州安平 (今平坝县 )人 ,清康熙癸巳进士 ,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授职检讨 ,历任郎中、 知府、 道台等官 ,因上疏为河督白钟山辩枉 ,被谪戍边 ,获敕后 ,不愿为官 ,回黔主讲贵山书院 ,一生著述甚丰。所著 《 易笺 》 ,成书于乾隆十三年 (1748) ,乾隆二十六年 (1761)两江总督陈宏谋首刻于江南 ,乾隆三十八年 (1773)长白觉罗敦福奉命采访遗书 ,得之进呈 ,是我省唯一入选《 四库全书 》 的学术专著。该书现经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长、 训诂学教授顾久先生点校 ,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汇入《黔南丛书 》(点校本 )出版发行。陈法《 易笺 》 全书共九卷。卷首为图说与易论;卷一、 卷二为上经笺 ;卷三、 卷四为下经笺 ;卷五、 卷六为大传笺 ;卷七为文言笺;卷八为说卦、 序卦、 杂卦笺。图说之部有 《 河图 》 、 《八卦方位图 》 、 《洛书图 》 、 《 文王卦位图 》 、 《 太极递生图 》 、 六十四卦之 《 圆图 》 、 《 横图 》 、 《 方图 》 、 《 来氏圆图 》 、 《 高氏彩图 》 等 10章;易论之部有《 论河图 》 、 《 论河图中数 》 、 《论洛书 》 、 《论文王卦位 》 、 《论作易本源 》 、 《论象数 》 、 《论往来上下 》 、 《论筮 》 、《 论筮法 》 、 《 论彖爻并传 》 、 《 论四图 》 、 《 读易大旨 》 、 《 解易管见 》 、 《 易要略 》 等 14章。《 易笺 》 对于经文 ,均按卦位排列先后 ,逐卦笺释。经文分列四层:首彖辞 ,次彖传 ,次爻辞 ,次爻传;分而复合 ,合而仍分 ,既不苦于割裂 ,亦复便于寻省。陈法认为经文中的“ 彖曰 ” 、 “ 象曰 ” 这些话 ,是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所加的 ,不是《 周易 》 本来文字 ,所以将其删去;“ 大象 ” ,是孔子于《大传 》 之外另发观象之意 ,故不嫌离析 ,将其附之于后 ( 《 易要略 》 )。自《 大传 》 至《 杂卦 》 ,依章为笺。《 易笺 》 在全面分析前人《 易 》 学研究中的理论得失之上 ,对《周易 》 一书的性质、 河图、 洛书的真伪、 以及义理、 象数、 训诂诸学派的偏执等情形 ,都提出自己的意见 ,反映了作者朴素唯物的认识方法 ,客观科学的图说见解 ,以及辩证统一的理象观点 ,是一部独特的 《 易 》 学著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对《 周易 》 性质的认识与众不同《 周易 》 又称《 易 》 或 《 易经 》 ,是我国文化典籍中最难读懂的一部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中 ,垒起了一座神秘的殿堂 ,在以政治、 伦理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里 ,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两千多年来 ,不少学者对之殚心竭力地进行解释与阐发 ,以致出现释、 道两家的玄・65・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   第 4期①作者简介 :陈德远 (1943年 - ) ,贵州平坝人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中文讲师 ,一级警督 ,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聘研究员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谈 ,与儒家的象数、 义理、 训诂诸学派 ,形成了庞杂的《易 》 学体系。历代《 易 》 学家都普遍认为:《周易 》 是一种卜筮之书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也认为是这样。陈法《 易笺 》 则认为 :《 周易 》 是一部专言人事的书 ,并非卜筮之书。他的这一观点 ,不惟与历代《易 》 学家相对立 ,而且和知名于世的理学大师朱熹唱了反调。为说明这一论断的学理性 ,他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首先分析朱熹为何强调 《 易 》 为卜筮之书的原因 ,他在《 易要略 》 中说 :“ 朱子谓《 易 》 为卜筮作 ,盖因《 易 》 以九六名爻 …… 观其言曰:‘ 《 易 》 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的事理 ’ ,又何尝只从筮言 ? …… 朱子谓 《 易 》 为卜筮作 ,盖以吉、 凶、 悔、 吝皆古占辞 ,圣人假之以立教焉耳。

 ”陈法认为:理学大师朱熹之所以说《 易 》 为卜筮作 ,大概是因为《易 》 把“ 九 ” 、 “ 六 ” 作为卦爻的名称来进行占卜的缘故;但是 ,从朱熹所说的“ 《易 》 说尽天下后世无穷无尽的事理 ” 这个话语看来 ,《周易 》 也并非只讲占卜 ,因为“ 吉、 凶、 悔、 吝 ” 等占辞 ,不过是古代圣人假借它们来进行筮教的一种方法罢了。所以不难看出《 周易 》 仍然是一部论说天下人事之理的著作。特别是“ 《易 》 若只作卜筮看 ,其用便小 ;辞只作占辞看 ,其义便浅。即以占言 ,其所以定吉、 凶、 悔、 吝者 ,皆根于义理 ” ( 《 易要略 》 )这段话 ,充分地阐释他《周易 》 并非卜筮之书的观点。陈法又从《 易 》 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分析:“ 大衍之法 ,肇自羲皇 ,历代皆以为卜筮之用。自文周系辞 ,乃一反之人事。

 ” ( 《 论作易本源 》 )陈法认为:《 易 》 学中的占卜之法 ,是从伏羲画卦教民的时代开始的 ,历代都把它当作卜筮之用 ,是因为那时只有卦图 ,没有文辞 ,将其用于占卜时 ,只能以卦图所示的“ 象 ” 来判别吉凶 ,其性质是占卜与筮教同时并用。后来文字产生 ,才逐渐有了繇辞。古《易 》 的繇辞只言吉凶 ,没有涉及天道盈虚及人事进退存亡这些消息。自周文王在占卜之中 ,发现六十四卦义理本源 ,“ 又以后世风气日开 ,人之情伪日滋 ,事变日多 ,吉、 凶、 悔、 吝之途不能不迷于所往 ,是以取六十四卦拟之人事 ,而一一命之名 ,复从而系之辞。

 ” ( 《 论作易本源 》 )从此 ,《 易 》 学便由原来的卜筮转变为论述人事的书了。那么 ,《周易 》 论述的人事有哪些 ?《 易笺 》 说 :“ 大之天下国家兴废存亡之理 ,小之饮食男女向背离合之端 ,罔不因其象之以断其吉凶 ” 。

 (同上 )陈法认为 :文王之后 ,周公旦“ 即一爻而观之 ” ,又“ 即六爻而各系之辞 ” ,方才使其“ 一卦之蕴阐发无遗 ,一爻之理无不罔尽 ” (同上 )。孔子又在周文王系辞的基础上 ,“ 从而发之为《传 》 ” ,发明了“ 卦德 ” 、 “ 时义 ” 、 “ 中正 ” 之说 ,把文王、 周公的义理更加发扬光大了。所以不难看出《 周易 》 有别于古《 易 》 ,它是一部论述人事的书 ,并非卜筮之书。陈法还对作 《 易 》 的目的进行分析 :“ 《 易 》 何为而作也 ? 曰:‘ 圣人本天道以垂教万世之书也 ’ 。

 ” ( 《 论作易本源 》 )他认为《 易 》 是圣人根据 (本 )自然界的变易法则 (天道 )来创作的一部教启后世万民的书。

 “ 《易 》教人以中正之道 ,非教人以趋吉避害也。

 ” ( 《 同上 》 )《周易 》 教人立身行己 ,都要讲求“ 中正 ” 之道 ,不是教人去趋吉避害。

 “ 若专以利害而言 ,见利则趋 ,见害则先避 ,狙势乘机 ,着着先占便宜 ,一味远害全身 ,充其说至有臣子而背其君父 ,沮溺耕耦之流 ,其知皆过于圣人 ,岂《易 》 之所为教乎 ?” ( 《 读易大旨 》 )如果《周易 》 只是教人趋利避害 ,凡事都抢先占便宜而放弃自身修养 ,不但会使人的私欲观念更加增强 ,而且还会危及君臣父子之间的大义 ,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这哪里是作《易 》 的目的呢 ? “ 《易 》 不为小人谋。

 ” ( 《易要略 》 )《周易 》 不是专为那些以卜筮求福免祸的人而作的。

 “ 君子论是非而不论利害 ,有见几 (机 )而作之时 ,亦有致命遂志之日。

 ” ( 《 论作易本源 》 )君子讲论的是是非问题 ,而不是利害问题 ;因此 ,他们有见机而作的时候 ,也有致命遂志的时候。说明卜筮绝不是圣人作《 易 》 的目的 ,君子并不相信卜筮。

 “ 或曰 :《易 》 既不为卜筮作 ,圣人何不自作一书 ,以明福善淫祸之理 ,而必假卦爻以明之 ,何耶 ? 曰:‘ 古人之书 ,因事而后有言 ,非如今人著书立说 ,徒托之空言也 ’ 。

 ” ( 《 论作易本源 》 )有人说 ,《 易 》 既然不是为卜筮而作 ,圣人怎么不自写一书来说明福善淫祸 ,定要凭借卦爻来说明事理 ,这是为什么 ? 陈法回答说:古人作书的目的与今人不同 ,古人的书 ,先要根据事理 ,然后才能写作 ,不像今人著书立说 ,可以凭空想象。另就是出于筮教的需要 :“ 古人甚重卜筮 ,盖其慎也 …… 所谓‘ 不敢自专 ,以尊天也 ’ 。

 ” ( 《 论筮 》 )古人行师立说 ,皆取决于筮 ,说明他们行事谨慎 ,用以增加其权威性 ,所以如此。

 “ 士大夫不明筮教 ,反从卜问吉凶 ,是亦陋矣。

 ” ( 《论筮 》 )士大夫不知筮教的意义 ,反而跟着去占卜吉凶 ,这是一种浅陋行为。那么《 周易 》 中吉、 凶、 悔、 吝等占辞又是如何产生的 ? 陈法认为它们不是求神问卜的结果 ,而是由人本身的行为所致 :“ 夫是中正之道 ,本人之所同具。而气拘物蔽 ,气质用事 ,则或过而刚 ,或不及而柔 ;或当刚而柔 ,或当柔而刚 ,即此一念之失中失正 ,即为吉、 凶、 悔、 吝之所由・75・试述陈法《 易笺 》 的三大特点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起。

 ” ( 《 论作易本源 》 )人们的行为失去了“ 中正 ” 之道 ,就是产生吉、 凶、 悔、 吝的缘由。所以 :“ 特揭‘ 中正 ’ 之极 ,用刚用柔 ,或过或不及 ,而吉、 凶、 悔、 吝生焉 ,岂待卜筮乎 ?” (同上 )人的行为是否违反“ 中正 ” 之道 ,自然就会出现吉、 凶、 悔、 吝 ,这决不是神的意图与作用 ,哪里还需去占卜呢 ?陈法通过分析理学大师朱熹“ 《易 》 为卜筮作 ” 的意见 ,分别从《易 》 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以及圣人作《 易 》 的目的这几个方面 ,多角度地阐释了《 周易 》 的性质 ,说明它是一部专言人事的书 ,并不是卜筮之书 ,充分体现了作者朴素唯物的思想与立场。联系陈法早年出任直隶顺德知府时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 ,曾与唐山县令赵杲一起拆毁许多佛道寺观兴建义学 ,以及在北京大名道时上疏为被弹劾的河道总督白钟山辩枉并引咎自责等壮举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无神论者。陈法崇尚程、 朱理学 ,但其思想立场却与程、 朱不同。他不相信佛道 ,反对求神问卜 ,讲求中正之道 ,身体力行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力排众议 ,提出《易 》 非卜筮之书的观点 ,正是对《 周易 》 性质的客观认识 ,其理论特色在《 易 》 学研究史上 ,应该是独树一帜的。二、 肯定河图洛书上古即有 ,并非宋人陈抟伪作《 河图 》 与《 洛书 》 ,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令人难解之谜。关于它们的记载 ,最早见于《 书经 》 中的《洪范 》 与《 顾命 》 二章。

 《 周易 》 的《 大传 》 和《 论语 》 里亦有记述 ,但均无图形。至宋初 ,道家学者陈抟 (希夷 )传出其图 ,时称《 太极图 》 ,亦只有圈点记号而无文字。是图辗转传至邵雍 ,邵雍因著《先天图 》 ,以图解《易 》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肯定邵雍对是图的发明 ,《河图 》 、 《 洛书 》 由此而闻名于世。但《易 》 学界有人不信其说 ,他们认为《 河图 》 、 《 洛书 》 系陈抟伪作 ,纷纷著书立说 ,大肆攻讦邵雍和朱熹。陈法针对这一问题 ,在《 易笺 》里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以 《 河图 》 为伪而不信 ,欧阳公 (修 )而后 ,如王祎、 归震川、 毛际可 (奇龄 )皆肆为异说 ,诋訾邵 (雍 )、 朱(熹 ) ,不遗余力。近时李穆堂 (绂 )以为“ 《易 》 、 《书 》 、 《论语 》 虽有其名 ,而莫识其状。

 ” 不知《大传 》 已著其“ 五十有五 ” 之数 ,若非言 《 河图 》 ,则从何说起 ? 其 ( 《 大传 》 )曰:“ 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 ” ,又以阐《河图 》精蕴 ,而揭作《 易 》 之本源 ,可谓深切著名矣。汉去古未远 ,孔安国、 刘歆皆言之 ,必有所本。若扬子云 (雄 )《 系图 》 :“ 一与六共宗 ,二与七为朋 ,三与八成友 ,四与九同道 ,五与五相守 ” ,此分明《 河图 》 。朱子曾举此语以释《 河图 》 ,而不明指其出于 《 系图 》 ,岂以《 系 》 (系图 )释《 易 》 为嫌乎 ? 今考其文 ,前无所承 ,后无所发明 ,而独悬此数语按之 《 系图 》 ,未见其确有合也。盖 《 系 》 (系图 )以准《易 》 ,子云 (扬雄 )曾见《河图 》 ,故傅会其说。汉儒“ 生成 ” 之说 ,虽言五行 ,而位数与图 (河图 )合 ,是其流传已久 ,非自希夷 (陈抟 )而始有也 ……( 《 论河图 》 )。陈法认为 :欧阳修、 王祎、 归震川、 毛际可、 李紱等人把 《 河图 》 当作宋人陈抟伪造的观点不能成立。理由有四:第一、 《 周易 ・ 大传 》 里有“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 ” 的话 ,这“ 五十有五 ” 之数 ,实际上就是《河图 》 之数;如果这里说的不是《 河图 》 之数 ,那么 ,《大传 》 所言便没有根据了。这已揭示了《河图 》 是作《易 》 的本源。第二...

推荐访问:三大 新闻

本文链接:https://www.huigou6.com/zhuantifanwen/gongwenfanwen/126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标签
Copyright © 2024 慧慧文档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晋ICP备17005529号-1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Top